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5页 |
第一部分 披碱草属植物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15-62页 |
1 引言 | 第16-27页 |
·披碱草属植物的分类学状况 | 第16-17页 |
·系统演化和遗传多样性研究的方法 | 第17-22页 |
·形态学研究 | 第17页 |
·细胞学研究 | 第17-19页 |
·生化标记 | 第19页 |
·分子标记 | 第19-22页 |
·遗传多样性研究的数据分析与取样策略 | 第22-23页 |
·数据分析 | 第22页 |
·取样策略 | 第22-23页 |
·披碱草属植物的系统演化和遗传多样性 | 第23-25页 |
·生化标记分析 | 第23-24页 |
·披碱草属植物多样性的分子标记分析 | 第24-25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25-26页 |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6-27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27-35页 |
·材料 | 第27-29页 |
·实验方法 | 第29-35页 |
·DNA的提取 | 第29-30页 |
·SSR和ISSR分析 | 第30-31页 |
·电泳 | 第31-33页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33-3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5-56页 |
·ISSR和SSR在披碱草属植物分析中的标记效率研究 | 第35-39页 |
·引物筛选 | 第35-36页 |
·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36-37页 |
·ISSR和SSR标记的标记效率分析 | 第37-39页 |
·ISSR和SSR标记相关性 | 第39页 |
·中国境内Elymus dahuricus complex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39-48页 |
·ISSR和SSR位点多态性与变异分布状况 | 第39-41页 |
·SSR分析 | 第39页 |
·ISSR分析 | 第39-41页 |
·4个E.dahuricus complex物种的亲缘关系分析 | 第41-48页 |
·中国境内E.sibiricus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48-56页 |
·SSR引物的筛选 | 第48页 |
·E.sibiricus的居群内遗传结构分析 | 第48-49页 |
·E.sibiricus的居群的遗传分化状况研究 | 第49-51页 |
·E.sibiricus在我国境内的的遗传变异分布状况 | 第51-56页 |
4 讨论 | 第56-62页 |
·ISSR和SSR标记在披碱草属物种中的标记效率 | 第56-58页 |
·中国境内E.dahuricus complex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和系统演化 | 第58-59页 |
·中国境内E.sibiricus物种的遗传多样性 | 第59-62页 |
第二部分 P基因组特异重复序列的克隆 | 第62-95页 |
1 引言 | 第63-74页 |
·重复序列的种类、功能、应用和分离 | 第63-71页 |
·重复序列的种类与特征 | 第63-66页 |
·串联重复序列 | 第63-66页 |
·散布重复序列 | 第66页 |
·重复序列的功能 | 第66-67页 |
·重复序列的应用 | 第67-69页 |
·研究物种的起源和进化 | 第67-68页 |
·外源遗传物质鉴定 | 第68页 |
·染色体分子指纹图谱绘制 | 第68-69页 |
·遗传作图构建 | 第69页 |
·特异重复序列的分离方法 | 第69-71页 |
·基因文库法 | 第69页 |
·回收酶切产物中的特异DNA片断 | 第69页 |
·回收Relic DNA | 第69-70页 |
·基因组探针法 | 第70页 |
·基因组减法杂交法 | 第70页 |
·回收特异RAPD片断法 | 第70页 |
·带反馈控制的PCR增效减法杂交 | 第70-71页 |
·小麦族重复序列研究概况 | 第71-72页 |
·小麦属 | 第71页 |
·黑麦属 | 第71页 |
·大麦属 | 第71页 |
·山羊草属 | 第71-72页 |
·小麦族其它植物 | 第72页 |
·P基因组重复序列研究现状 | 第72页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72-74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74-84页 |
·试验材料 | 第74页 |
·试验设计 | 第74-76页 |
·实验方法 | 第76-84页 |
·基因组总DNA的提取 | 第76页 |
·RAPD分析 | 第76页 |
·ISSR分析 | 第76页 |
·基因组特异片段的回收、克隆 | 第76-81页 |
·琼脂糖凝胶中DNA片段的回收与纯化 | 第76-77页 |
·聚丙烯酰胺凝胶中DNA片段的回收 | 第77页 |
·PCR产物连接 | 第77-78页 |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78页 |
·PCR产物的转化 | 第78-79页 |
·菌液PCR检测 | 第79-80页 |
·质粒提取 | 第80-81页 |
·质粒酶切鉴定 | 第81页 |
·Southern杂交 | 第81-83页 |
·SCAR-PCR分析 | 第83-8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84-93页 |
·RAPD扩增产物的特异重复序列克隆及应用 | 第84-89页 |
·P基因组特异片段的RAPD筛选 | 第84-85页 |
·P基因组特异片段的回收、克隆 | 第85页 |
·特异DNA片段在基因组的分布 | 第85-86页 |
·序列分析 | 第86-87页 |
·SCAR标记的建立 | 第87-89页 |
·ISSR扩增产物的特异重复序列克隆及应用 | 第89-93页 |
·特异片断筛选 | 第89-90页 |
·P基因组特异片断的回收、克隆 | 第90页 |
·特异DNA片段在基因组的分布 | 第90-91页 |
·序列分析 | 第91-92页 |
·SCAR标记的建立 | 第92-93页 |
4 讨论 | 第93-95页 |
·基因组特异重复序列分离方法比较 | 第93页 |
·基因组演化关系 | 第93-94页 |
·基因组特异重复序列的应用 | 第94-95页 |
第三部分 EST-SSR标记的开发和作图 | 第95-126页 |
1 引言 | 第96-100页 |
·EST-SSR的优点 | 第97-98页 |
·EST中SSR的分布特点 | 第98-99页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99-100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00-102页 |
·小麦EST-SSR序别的查找 | 第100页 |
·EST-SSR引物的设计 | 第100页 |
·植物材料 | 第100-101页 |
·PCR扩增与电泳检测 | 第101页 |
·遗传图谱绘制 | 第101页 |
·EST序列功能分析 | 第101-10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02-123页 |
·EST-SSR的特点与EST-SSR引物开发 | 第102-109页 |
·EST数据库中SSR的频率与分布 | 第102-103页 |
·引物设计和扩增结果检测 | 第103-109页 |
·EST-SSR的缺体—四体定位 | 第109-113页 |
·染色体定位 | 第109页 |
·共线性关系 | 第109-113页 |
·遗传图谱绘制 | 第113-117页 |
·EST功能分析 | 第117-123页 |
·EST的功能 | 第117-118页 |
·推测功能的基因(EST)的染色体定位和遗传作图 | 第118-123页 |
3 讨论 | 第123-126页 |
·EST-SSR的开发与作图 | 第123页 |
·EST中SSR的出现频率 | 第123-124页 |
·EST-SSR标记的共线性关系 | 第124页 |
·EST-SSR的生物学功能分析 | 第124-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44页 |
致谢 | 第144-145页 |
博士后期间主持的研究课题 | 第145-146页 |
博士后期间发表的研究论文 | 第146-148页 |
博士后期间撰写的论文 | 第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