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0页 |
| 1 前言 | 第10-19页 |
| ·生物法生产丙烯酰胺的发展历史 | 第10-11页 |
| ·高活性腈水合酶菌株的筛选方法 | 第11-17页 |
| ·腈水合酶简介 | 第12-14页 |
| ·腈水合酶高活性菌株的筛选方法 | 第14-17页 |
| ·论文选题意义及依据 | 第17-19页 |
| ·选题意义 | 第17页 |
| ·选题依据 | 第17-19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9-29页 |
| ·实验材料 | 第19-20页 |
| ·出发菌株 | 第19页 |
| ·培养基 | 第19页 |
| ·溶液 | 第19-20页 |
| ·主要仪器 | 第20页 |
| ·实验方法 | 第20-29页 |
| ·腈水合酶的活力测定 | 第20-22页 |
| ·还原糖的测定 | 第22-23页 |
| ·菌株的抗性标记 | 第23-24页 |
| ·原生质体的制备与再生 | 第24-25页 |
| ·原生质体的微波诱变 | 第25页 |
| ·原生质体的融合 | 第25-26页 |
| ·基因组重排 | 第26-27页 |
| ·突变株的遗传稳定性试验 | 第27页 |
| ·突变株的生理特性研究 | 第27-28页 |
| ·突变株的发酵过程的控制 | 第28-29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9-51页 |
| ·抗性菌株的筛选 | 第29-30页 |
| ·抗药性的鉴定 | 第29页 |
| ·抗性菌株酶活力的鉴定 | 第29-30页 |
| ·抗性菌株的遗传稳定性试验 | 第30页 |
| ·原生质体的制备与再生 | 第30-34页 |
| ·单因素对原生质体制备条件的影响 | 第30-33页 |
| ·原生质体制备条件的优化 | 第33-34页 |
| ·结论 | 第34页 |
| ·原生质体的微波诱变 | 第34-36页 |
| ·原生质体悬浮液的准备 | 第34-35页 |
| ·微波处理 | 第35页 |
| ·初筛和复筛 | 第35页 |
| ·微波处理时间的选择 | 第35-36页 |
| ·微波对腈水合酶产生菌诱变效应的影响 | 第36页 |
| ·遗传稳定性实验 | 第36页 |
| ·原生质体融合 | 第36-38页 |
| ·聚乙二醇分子量及浓度对原生质体融合的影响 | 第37页 |
| ·融合子的检出 | 第37-38页 |
| ·融合子的筛选 | 第38页 |
| ·突变株的遗传稳定性试验 | 第38页 |
| ·突变株的生理特性研究 | 第38-41页 |
| ·菌体在不同时期的形态 | 第38-40页 |
| ·种子生长过程及种龄的确定 | 第40页 |
| ·未控制 pH 的 Nocardia sp.SR70 发酵过程 | 第40-41页 |
| ·突变株的摇瓶培养 | 第41-42页 |
| ·摇瓶发酵过程的培养条件 | 第41页 |
| ·突变株生长过程中的相关曲线及分析 | 第41-42页 |
| ·摇瓶发酵过程曲线 | 第42页 |
| ·突变株的分批发酵 | 第42-43页 |
| ·发酵罐概况 | 第42-43页 |
| ·分批发酵时的发酵条件和菌体生长的相关曲线 | 第43页 |
| ·分批发酵过程中发酵参数的控制 | 第43-51页 |
| ·溶解氧 | 第43-45页 |
| ·泡沫 | 第45-47页 |
| ·搅拌 | 第47-49页 |
| ·pH | 第49-51页 |
| 4. 讨论 | 第51-55页 |
| 5. 结论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 版权声明 | 第60-61页 |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