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引言 | 第1-12页 |
1.1 公司外部治理理论的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1.1.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8-9页 |
1.1.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2页 |
第2章 公司治理理论概述 | 第12-16页 |
2.1 公司治理理论及治理模式 | 第12-14页 |
2.1.1 公司治理的定义 | 第12-13页 |
2.1.2 公司治理的内容和模式 | 第13-14页 |
2.2 公司治理中的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 | 第14-16页 |
2.2.1 公司治理结构 | 第14页 |
2.2.2 公司治理的系统特征 | 第14-16页 |
第3章 几种典型的公司治理结构 | 第16-31页 |
3.1 俄罗斯的公司治理 | 第16-20页 |
3.1.1 俄罗斯的公司及其治理结构 | 第16-18页 |
3.1.2 企业重组 | 第18-20页 |
3.1.3 大公司的治理现状 | 第20页 |
3.2 美国的公司治理 | 第20-25页 |
3.2.1 外部治理机制:市场约束 | 第21-22页 |
3.2.2 内部治理机制:激励与约束 | 第22-25页 |
3.3 日本的公司治理 | 第25-31页 |
3.3.1 法人持股:日本公司治理的股权结构 | 第26-27页 |
3.3.2 主银行制:日本利害关系者的治理机制 | 第27-31页 |
第4章 公司外部治理系统的体系构成 | 第31-42页 |
4.1 外部控制体系 | 第31-32页 |
4.2 市场监控 | 第32-35页 |
4.2.1 经理市场监控 | 第32-33页 |
4.2.2 产品市场监控 | 第33-34页 |
4.2.3 公司控制权市场的监控 | 第34-35页 |
4.3 利益相关者监控 | 第35-39页 |
4.3.1 债权人及其权利 | 第36-37页 |
4.3.2 雇员的权利 | 第37页 |
4.3.3 交易者和社区的权利 | 第37-39页 |
4.4 政府及法律监控 | 第39-40页 |
4.4.1 政府监控 | 第39-40页 |
4.4.2 法律监控 | 第40页 |
4.5 其他外部监控 | 第40-42页 |
第5章 我国公司外部治理的现状分析 | 第42-51页 |
5.1 我国公司治理的模式 | 第42-43页 |
5.2 我国公司外部治理现状 | 第43-51页 |
5.2.1 我国三种市场外部治理机制的现状 | 第43-46页 |
5.2.2 我国利益相关者外部治理机制的现状 | 第46-49页 |
5.2.3 我国政府在公司外部治理中的作用 | 第49-51页 |
第6章 我国上市公司外部治理机制的功能缺陷及完善途径 | 第51-60页 |
6.1 证券市场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和功能 | 第51-52页 |
6.1.1 证券市场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 | 第51页 |
6.1.2 证券市场在公司治理中的功能 | 第51-52页 |
6.2 证券市场功能缺陷对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的影响 | 第52-56页 |
6.2.1 对经营者的评价和激励约束 | 第52-53页 |
6.2.2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 | 第53-54页 |
6.2.3 市场退出机制 | 第54页 |
6.2.4 机构投资者的行为 | 第54-56页 |
6.3 完善证券市场功能,促进上市公司治理 | 第56-60页 |
6.3.1 建立核准制,杜绝治理结构不完善的公司上市 | 第56-57页 |
6.3.2 加强证券监管,规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 | 第57-58页 |
6.3.3 建立市场退出机制,让治理结构不完善的公司退出资本市场 | 第58页 |
6.3.4 超常规发展机构投资者,促进公司治理机制的完善 | 第58-59页 |
6.3.5 股东诉讼:确立虚假陈述民事责任 | 第59-60页 |
第7章 完善公司外部治理机制对我国国企改革的启示 | 第60-63页 |
7.1 公司外部治理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作用 | 第60-61页 |
7.2 完善和健全国有企业外部治理机制的措施 | 第61-63页 |
结束语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