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导论 | 第9-21页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9-10页 |
第二节 相关理论及研究评述 | 第10-16页 |
一、饮食人类学理论及研究回顾 | 第10-13页 |
二、象征人类学关于“符号”的讨论 | 第13-16页 |
三、宜良烤鸭的研究现状评述 | 第16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6-21页 |
一、调查地概况 | 第16-18页 |
二、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8-21页 |
第一章 故事的讲述:宜良烤鸭之起源说 | 第21-27页 |
第一节 不同版本的宜良烤鸭起源说 | 第21-24页 |
一、曹氏明火烤鸭说 | 第21-22页 |
二、刘文北京烤鸭说 | 第22-24页 |
三、李三烤鸭说 | 第24页 |
第二节 宜良烤鸭起源说的文化内涵 | 第24-27页 |
第二章 本土意义的添加:宜良烤鸭的符号化过程 | 第27-47页 |
第一节 1901年至1949年之间的宜良烤鸭 | 第27-33页 |
一、乡绅、知识分子与宜良烤鸭的符号化 | 第27-30页 |
二、滇越铁路与宜良烤鸭的内外互动 | 第30-33页 |
第二节 二十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的宜良烤鸭 | 第33-36页 |
一、集体经济时代下的宜良烤鸭 | 第34-35页 |
二、“招待所”经营与宜良烤鸭的符号化 | 第35-36页 |
第三节 二十世纪80年代至今的宜良烤鸭 | 第36-47页 |
一、二十世纪80年代的市场开放 | 第36-37页 |
二、二十世纪90年代至今的宜良烤鸭 | 第37-43页 |
三、谁的传统?宜良烤鸭符号化中的官方角色 | 第43-47页 |
第三章 由“内”而“外”:作为地域象征符号的宜良烤鸭 | 第47-54页 |
第一节 烤鸭作为宜良地域象征符号之效应 | 第47-50页 |
第二节 从地域象征符号看人与物之关系 | 第50-54页 |
一、“内”与“外”的认知和作为本上文化表达的宜良烤鸭 | 第50-52页 |
二、宜良烤鸭地域象征符号意义的达成 | 第52-54页 |
结语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附录一:宜良烤鸭研究调查问卷 | 第59-60页 |
附录二:地图及田野照片 | 第60-70页 |
后记 | 第70-7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