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17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研究的背景、意义和目的 | 第11-15页 |
·国际背景 | 第11-12页 |
·国内背景 | 第12-14页 |
·意义 | 第14-15页 |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内容安排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基础知识 | 第17-27页 |
·图像采集、表示 | 第17-18页 |
·图像存储 | 第18-20页 |
·灰度直方图和灰度拉伸 | 第20页 |
·图像插值 | 第20-22页 |
·综述 | 第20-21页 |
·最近邻插值(Nearest Neighbor Interpolation) | 第21页 |
·双线性插值(Bilinear Interpolation) | 第21-22页 |
·象素到空间点的映射 | 第22-23页 |
·形态运算 | 第23-27页 |
·膨胀(Dilation) | 第23-24页 |
·腐蚀(Erosion) | 第24-25页 |
·开、闭运算(Opening,Closing) | 第25-27页 |
第三章 三维重建概述 | 第27-37页 |
·引言 | 第27页 |
·虚拟人和可视人的区别 | 第27页 |
·可视人制作流程 | 第27页 |
·数据采集 | 第27-28页 |
·图像预处理 | 第28-30页 |
·综述 | 第28页 |
·图像滤波 | 第28-29页 |
·颜色空间转换 | 第29-30页 |
·图像分割 | 第30-34页 |
·分割的定义和分类 | 第31-32页 |
·几种区域增长算法 | 第32-34页 |
·分割的后处理 | 第34页 |
·小结 | 第34页 |
·三维重建 | 第34-35页 |
·显示 | 第35-37页 |
第四章 面重建算法 | 第37-51页 |
·综述 | 第37页 |
·轮廓线法 | 第37-41页 |
·综述 | 第37-38页 |
·等值线的生成 | 第38-39页 |
·片间轮廓对应 | 第39页 |
·轮廓拼接 | 第39-40页 |
·算法分析 | 第40-41页 |
·移动立方体法(MC) | 第41-48页 |
·移动正方形法 | 第41-42页 |
·移动立方体法构建等值面 | 第42-44页 |
·MC 算法步骤 | 第44-45页 |
·等值面的法向量 | 第45页 |
·算法分析 | 第45-48页 |
·新方法 | 第48-51页 |
·算法思路 | 第48页 |
·算法详细介绍 | 第48-49页 |
·算法分析 | 第49-51页 |
第五章 三维重建试验系统 | 第51-58页 |
·系统环境 | 第51-53页 |
·ITK | 第51-52页 |
·VTK | 第52-53页 |
·重建数据 | 第53页 |
·预处理 | 第53-54页 |
·分割 | 第54-55页 |
·三维重建 | 第55-58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8-60页 |
·全文工作总结 | 第58-59页 |
·工作展望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附录A 缩写词汇解释 | 第63-64页 |
附录B 试验数据 | 第64-73页 |
附录C 相关资源网址 | 第73-75页 |
个人简历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