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43页 |
1. 1 手性技术的应用及其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 1. 1 手性技术在医药中的应用及研究概况 | 第16-18页 |
1. 1. 2 手性技术物在农药及其它精细化学品中的应用 | 第18-19页 |
1. 2 手性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 第19-22页 |
1. 2. 1 手性源法 | 第19-20页 |
1. 2. 2 拆分方法 | 第20-21页 |
1. 2. 2. 1 物理拆分 | 第20页 |
1. 2. 2. 2 动力学拆分 | 第20-21页 |
1. 2. 3 不对称合成 | 第21-22页 |
1. 2. 3. 1 化学法催化羰基的不对称还原 | 第21页 |
1. 2. 3. 2 生物法催化羰基的不对称还原 | 第21-22页 |
1. 3 面包酵母催化不对成合成的底物类型 | 第22-27页 |
1. 3. 1 简单酮的还原 | 第23页 |
1. 3. 2 β-羰基酯的还原 | 第23-24页 |
1. 3. 3 α-羰基醛或酮的还原 | 第24页 |
1. 3. 4 含硫官能团酮的还原 | 第24页 |
1. 3. 5 β-二酮和γ-二酮的还原 | 第24-25页 |
1. 3. 6 碳-碳双键的还原 | 第25页 |
1. 3. 7 催化碳-碳键的形成 | 第25-26页 |
1. 3. 8 芳香酮的还原 | 第26页 |
1. 3. 9 酯的水解 | 第26-27页 |
1. 4 反应立体选择性的控制及提高方法 | 第27-32页 |
1. 4. 1 筛选合适的生物体 | 第27-28页 |
1. 4. 2 改变底物的局部结构 | 第28页 |
1. 4. 3 加入各种酶的抑制剂 | 第28-29页 |
1. 4. 4 控制反应底物的浓度 | 第29页 |
1. 4. 5 固定化菌体 | 第29-30页 |
1. 4. 6 选择不同的反应溶剂 | 第30页 |
1. 4. 7 控制细胞的生理条件 | 第30-31页 |
1. 4. 8 对微生物进行基因工程改造 | 第31-32页 |
1. 5 提高反应底物浓度及促进反应时-空产率 | 第32-33页 |
1. 5. 1 以有机溶剂作反应介质提高反应底物浓度 | 第32页 |
1. 5. 2 添加吸附树脂提高反应底物浓度 | 第32-33页 |
1. 6 本论文主要研究思路及内容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43页 |
第二章 酵母细胞不对称还原4-氯乙酰乙酸乙酯的反应特性 | 第43-62页 |
2. 1 前言 | 第43-44页 |
2. 2 材料和方法 | 第44-48页 |
2. 2. 1 材料 | 第44页 |
2. 2. 1. 1 酵母 | 第44页 |
2. 2. 1. 2 试剂 | 第44页 |
2. 2. 1. 3 仪器 | 第44页 |
2. 2. 2 方法 | 第44-48页 |
2. 2. 2. 1 面包干酵母的活化 | 第44-45页 |
2. 2. 2. 2 不同生长条件下酵母细胞的培养 | 第45页 |
2. 2. 2. 3 酵母细胞不对称还原COBE的反应过程 | 第45页 |
2. 2. 2. 4 细胞活性的检测 | 第45页 |
2. 2. 2. 5 物的分离与检测 | 第45-48页 |
2. 3 结果与讨论 | 第48-58页 |
2. 3. 1 酵母不对称还原COBE的反应情况 | 第48-51页 |
2. 3. 2 活性酵母细胞不对称还原COBE的反应进程曲线 | 第51-52页 |
2. 3. 3 底物浓度对酵母细胞不对称还原COBE的影响 | 第52-53页 |
2. 3. 4 产物对酵母细胞不对称还原COBE的抑制 | 第53-54页 |
2. 3. 5 反应体系pH对酵母细胞不对称还原COBE的影响 | 第54-55页 |
2. 3. 6 反应体系的温度对酵母细胞不对称还原COBE的影响 | 第55-56页 |
2. 3. 7 辅助底物对酵母细胞不对称还原COBE的影响 | 第56-57页 |
2. 3. 8 菌体培养条件对酵母细胞不对称还原COBE的影响 | 第57-58页 |
2. 4 小结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第三章 控制活性酵母细胞不对称还原4-氯乙酰乙酸乙酯立体选择性 | 第62-84页 |
3. 1 前言 | 第62-63页 |
3. 2 材料与方法 | 第63-67页 |
3. 2. 1 材料 | 第63页 |
3. 2. 1. 1 酵母 | 第63页 |
3. 2. 1. 2 试剂 | 第63页 |
3. 2. 1. 3 仪器 | 第63页 |
3. 2. 2 方法 | 第63-67页 |
3. 2. 2. 1 面包干酵母的活化 | 第63页 |
3. 2. 2. 2 利用酶抑制剂对酵母的预处理 | 第63-64页 |
3. 2. 2. 3 利用热对酵母的预处理 | 第64页 |
3. 2. 2. 4 预处理后活性酵母细胞不对称还原COBE的反应过程 | 第64页 |
3. 2. 2. 5 产物的分离与检测 | 第64页 |
3. 2. 2. 6 预处理对粗酶液中还原COBE酶活影响的测定 | 第64-65页 |
3. 2. 2. 7 预处理对酵母活性影响的测定 | 第65-67页 |
3. 3 结果与讨论 | 第67-80页 |
3. 3. 1 不同抑制剂预处理的情况 | 第67-68页 |
3. 3. 2 控制反应的立体选择性促进S-CHBE的对映体过量值 | 第68-73页 |
3. 3. 2. 1 热预处理促进S-型产物的对映体过量值 | 第68-71页 |
3. 3. 2. 2 烯丙基醇预处理促进S-型产物的对映体过量值 | 第71-73页 |
3. 3. 3 控制反应的立体选择性促进R-CHBE的对映体过量值 | 第73-75页 |
3. 3. 4 预处理对酵母粗酶液中不对称还原COBE酶活的影响 | 第75-78页 |
3. 3. 4. 1 热预处理对还COBE酶活性的影响 | 第76-77页 |
3. 3. 4. 2 烯丙基醇预处理对还COBE酶活的影响 | 第77-78页 |
3. 3. 4. 3 烯丙基溴预处理对还COBE酶活的影响 | 第78页 |
3. 3. 5 预处理对酵母细胞活性的影响 | 第78-80页 |
3. 3. 5. 1 热预处理对酵母活性的影响 | 第78-79页 |
3. 3. 5. 2 烯丙基醇预处理对酵母活性的影响 | 第79页 |
3. 3. 5. 3 烯丙基溴预处理对酵母活性的影响 | 第79-80页 |
3. 4 小结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第四章 引入吸附树脂促进酵母细胞不对称还原4-氯乙酰乙酸乙酯及其数学模拟 | 第84-105页 |
4. 1 前言 | 第84-86页 |
4. 2 材料与方法 | 第86-89页 |
4. 2. 1 材料 | 第86-87页 |
4. 2. 1. 1 酵母 | 第86-87页 |
4. 2. 1. 2 试剂 | 第87页 |
4. 2. 1. 3 树脂 | 第87页 |
4. 2. 1. 4 仪器 | 第87页 |
4. 2. 2 方法 | 第87-89页 |
4. 2. 2. 1 面包干酵母的活化 | 第87页 |
4. 2. 2. 2 树脂的前处理 | 第87页 |
4. 2. 2. 3 树脂中的COBE在水相中释放比例的测定 | 第87-88页 |
4. 2. 2. 4 水相中的CHBE在树脂相的吸附比例的测定 | 第88页 |
4. 2. 2. 5 引入吸附树脂的酵母不对称还原COBE的反应过程 | 第88页 |
4. 2. 2. 6 产物的分离与检测 | 第88-89页 |
4. 3 结果与讨论 | 第89-96页 |
4. 3. 1 树脂对COBE和CHBE的吸附特性 | 第89-92页 |
4. 3. 2 树脂种类对促进酵母细胞不对称还原COBE的影响 | 第92-93页 |
4. 3. 3 反应进程曲线的比较 | 第93-94页 |
4. 3. 4 不同树脂的量对反应的影响 | 第94-95页 |
4. 3. 5 不同底物浓度对反应的影响 | 第95-96页 |
4. 4 过程的数学描述和拟合 | 第96-101页 |
4. 4. 1 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96-101页 |
4. 4. 1. 1 活性细胞催化羰基的不对称还原反应速率的描述 | 第96-99页 |
4. 4. 1. 2 过程的描述 | 第99页 |
4. 4. 1. 3 过程的数学描述 | 第99-101页 |
4. 4. 2 反应过程的模拟 | 第101页 |
4. 5 小结 | 第101-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5页 |
第五章 活性酵母细胞催化苯乙酮的不对称还原及添加树脂对反应的促进作用 | 第105-125页 |
5. 1 前言 | 第105-106页 |
5. 2 材料与方法 | 第106-108页 |
5. 2. 1 材料 | 第106-107页 |
5. 2. 1. 1 酵母 | 第106页 |
5. 2. 1. 2 化学试剂 | 第106页 |
5. 2. 1. 3 树脂 | 第106-107页 |
5. 2. 1. 4 仪器 | 第107页 |
5. 2. 2 方法 | 第107-108页 |
5. 2. 2. 1 包干酵母的活化 | 第107页 |
5. 2. 2. 2 树脂的前处理 | 第107页 |
5. 2. 2. 3 未加入树脂的酵母不对称还原ACP的反应过程 | 第107页 |
5. 2. 2. 4 ACP和PEA对酵母细胞毒性的测定 | 第107页 |
5. 2. 2. 5 加入树脂的酵母不对称还原ACP的反应过程 | 第107-108页 |
5. 2. 2. 6 树脂对ACP和PEA吸附特性的测定 | 第108页 |
5. 2. 2. 7 产物的分离与检测 | 第108页 |
5. 3 结果与讨论 | 第108-122页 |
5. 3. 1 水相体系中酵母不对称还原ACP的反应特性 | 第108-116页 |
5. 3. 1. 1 酵母催化ACP的还原情况 | 第108-111页 |
5. 3. 1. 2 活性酵母细胞不对称还原ACP的反应进程曲线 | 第111-112页 |
5. 3. 1. 3 ACP浓度对酵母细胞不对称还原ACP的影响 | 第112-113页 |
5. 3. 1. 4 反应体系pH对酵母细胞不对称还原ACP的影响 | 第113页 |
5. 3. 1. 5 反应温度对酵母细胞不对称还原ACP的影响 | 第113-114页 |
5. 3. 1. 6 细胞用量对酵母细胞不对称还原ACP的影响 | 第114-115页 |
5. 3. 1. 7 辅助底物对酵母细胞不对称还原ACP的影响 | 第115-116页 |
5. 3. 1. 8 酵母细胞对PEA的选择性氧化 | 第116页 |
5. 3. 2 ACP和PEA对酵母细胞的毒性 | 第116-118页 |
5. 3. 2. 1 ACP对酵母细胞的毒性 | 第117页 |
5. 3. 2. 2 PEA对酵母细胞的毒性 | 第117-118页 |
5. 3. 3 添加树脂后酵母细胞不对称还原ACP的情况 | 第118-122页 |
5. 3. 3. 1 不同树脂对反应的影响 | 第118-120页 |
5. 3. 3. 2 加入树脂时树脂的量对反应的影响 | 第120-121页 |
5. 3. 3. 3 加入树脂时ACP浓度的影响 | 第121-122页 |
5. 4 小结 | 第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25页 |
第六章 活性酵母细胞催化2-辛酮的不对称还原反应特性 | 第125-136页 |
6. 1 前言 | 第125页 |
6. 2 材料与方法 | 第125-127页 |
6. 2. 1 材料 | 第125-126页 |
6. 2. 1. 1 菌种 | 第125页 |
6. 2. 1. 2 试剂 | 第125-126页 |
6. 2. 1. 3 仪器 | 第126页 |
6. 2. 2 方法 | 第126-127页 |
6. 2. 2. 1 菌体的培养与收集 | 第126页 |
6. 2. 2. 2 酵母细胞不对称还原2-辛酮的反应过程 | 第126页 |
6. 2. 2. 3 产物的分离与检测 | 第126-127页 |
6. 3 结果与讨论 | 第127-134页 |
6. 3. 1 活性酵母细胞转化2-辛酮的反应情况 | 第127-128页 |
6. 3. 2 酵母细胞不对称还原2-辛酮的反应进程曲线 | 第128-129页 |
6. 3. 3 底物浓度对酵母细胞不对称还原2-辛酮的影响 | 第129-130页 |
6. 3. 4 物对酵母细胞不对称还原2-辛酮的抑制 | 第130-131页 |
6. 3. 5 反应体系pH对酵母细胞不对称还原2-辛酮的影响 116 | 第131-132页 |
6. 3. 6 反应体系温度对酵母细胞不对称还原2-辛酮的影响 | 第132页 |
6. 3. 7 辅助底物对酵母细胞不对称还原2-辛酮的影响 | 第132-134页 |
6. 4 小结 | 第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134-136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6-139页 |
7. 1 结论 | 第136-138页 |
7. 2 展望 | 第138-13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39-140页 |
致谢 | 第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