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目录 | 第5-8页 |
1 前言 | 第8-16页 |
·本论文研究意义 | 第8-11页 |
·川产道地药材川芎的品种和质量 | 第8-9页 |
·川芎 | 第8-9页 |
·抚芎 | 第9页 |
·东川芎 | 第9页 |
·不同有效成分含量的对比研究 | 第9-10页 |
·药效对比 | 第10-11页 |
·川芎药材有害重金属 | 第11页 |
·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其发展趋势 | 第11-15页 |
·植物修复 | 第12-13页 |
·植物修复的基本概念 | 第12页 |
·植物修复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植物组织培养 | 第13-15页 |
·植物组织培养的历史发展及其重要意义 | 第13-14页 |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药用植物方面的应用现状 | 第14-15页 |
·项目来源 | 第15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页 |
·本论文创新点 | 第15-16页 |
2 川芎组织培养实验研究 | 第16-27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16页 |
·主要药品试剂 | 第16-17页 |
·实验方法 | 第17-18页 |
·母液配制 | 第17-18页 |
·MS培养基配制 | 第18页 |
·培养基高压灭菌 | 第18页 |
·接种 | 第18-19页 |
·川芎组织培养激素影响研究 | 第19-26页 |
·培养条件研究 | 第19-20页 |
·外植体材料处理 | 第19页 |
·培养条件 | 第19-20页 |
·愈伤组织生长情况 | 第20-21页 |
·不定芽生长情况 | 第21-25页 |
·不同激素浓度对愈伤组织诱导的比较 | 第25页 |
·不同激素浓度对芽分化和增殖培养的影响 | 第25-26页 |
·川芎茎节和叶片组织培养 | 第26页 |
·小结 | 第26-27页 |
3 GAP基地土壤和修复植物样品的处理和分析方法 | 第27-34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7页 |
·主要药品试剂 | 第27页 |
·溶液的配置 | 第27-28页 |
·Fe、Mn、As和Hg标准储备液配制 | 第27-28页 |
·其它溶液的配制 | 第28页 |
·实验方法 | 第28-34页 |
·仪器条件 | 第28页 |
·土壤样品处理方法 | 第28-29页 |
·修复植物样品处理方法 | 第29页 |
·土壤样品pH测定方法 | 第29-30页 |
·土壤样品中铁、锰、砷和汞的分析方法 | 第30-33页 |
·铁分析方法 | 第30页 |
·锰分析方法 | 第30-31页 |
·砷分析方法 | 第31-32页 |
·汞分析方法 | 第32-33页 |
·植物样品中砷、汞分析方法 | 第33-34页 |
4 GAP基地土壤样品和修复植物铁、锰、砷、汞分析结果 | 第34-45页 |
·土壤不同深度基地土壤样品pH测定结果及垂向分布行为 | 第34-36页 |
·GAP基地土壤样品中铁、锰、砷和汞垂向分布特征 | 第36-40页 |
·基地土壤样品中铁、锰、砷和汞分析结果 | 第36页 |
·铁垂向分布特征 | 第36-37页 |
·锰垂向分布特征 | 第37-38页 |
·砷垂向分布特征 | 第38-39页 |
·汞垂向分布特征 | 第39-40页 |
·小结 | 第40页 |
·修复植物中砷、汞分布特征 | 第40-45页 |
·大豆修复植物 | 第40-42页 |
·大豆中汞和砷分析结果 | 第40-41页 |
·大豆不同部位中汞的分布特征 | 第41页 |
·大豆不同部位中砷的分布特征 | 第41-42页 |
·肾蕨修复植物 | 第42-44页 |
·肾蕨不同部位中汞和砷分析结果 | 第42页 |
·肾蕨不同部位中汞的分布特征 | 第42-43页 |
·肾蕨不同部位中砷的分布特征 | 第43-44页 |
·小结 | 第44-45页 |
5 植物样品中不同形态砷的提取剂初步研究 | 第45-49页 |
·不同价态砷分析方法的研究 | 第45-46页 |
·样品处理方法 | 第45页 |
·分析结果 | 第45-46页 |
·不同盐酸浓度对肾蕨茎中砷的提取对比研究 | 第46-49页 |
·样品处理方法 | 第46页 |
·砷分析方法 | 第46-47页 |
·分析结果及讨论 | 第47-49页 |
6 结论 | 第49-50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