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16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现实背景 | 第11-12页 |
2、理论背景 | 第12页 |
(二)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1、理论目的 | 第12-13页 |
2、实践目的 | 第13页 |
(三)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理论意义 | 第13页 |
2、实践意义 | 第13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1、收集资料的方法 | 第13-14页 |
2、分析资料的方法 | 第14-15页 |
(五) 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1、研究型大学 | 第15页 |
2、本科教育 | 第15页 |
3、创新型人才 | 第15-16页 |
4、课程 | 第16页 |
(六) 关于主案例选取的简要说明 | 第16页 |
1、案例代表性方面的原因 | 第16页 |
2、资料可得性方面的原因 | 第16页 |
一、相关主题的研究综述 | 第16-31页 |
(一) 关于创新型人才的研究 | 第17-20页 |
1、创新的内涵 | 第17-18页 |
2、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结构 | 第18-20页 |
(二) 关于美国研究型大学及其本科教育的研究 | 第20-29页 |
1、研究型大学在美国创新体系中的作用 | 第20-21页 |
2、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概念及其发展历程 | 第21-24页 |
3、本科教育在美国研究型大学中的处境 | 第24-27页 |
4、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的框架 | 第27-29页 |
(三) 关于课程与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 第29-30页 |
1、关于课程内涵的研究 | 第29页 |
2、关于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的研究 | 第29-30页 |
(四) 小结:本研究的线索与视角(经线与纬线) | 第30-31页 |
1、研究的线索(经线) | 第30-31页 |
2、研究的视角(纬线) | 第31页 |
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内容与实施 | 第31-49页 |
(一)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内容研究 | 第31-44页 |
1、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内容的选择 | 第31-37页 |
2、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内容的组织 | 第37-39页 |
3、案例:MIT本科课程内容分析 | 第39-44页 |
(二)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实施研究 | 第44-49页 |
1、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实施的取向 | 第44-45页 |
2、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实施的模式 | 第45-48页 |
3、案例:MIT本科课程实施体系分析 | 第48-49页 |
三、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的保障机制 | 第49-62页 |
(一) 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思想保障 | 第49-57页 |
1、洪堡理念对研究型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保障 | 第49-53页 |
2、精英教育观对研究型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保障 | 第53-54页 |
3、Boyer学术观对本科课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保障 | 第54-56页 |
4、案例:MIT本科课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想保障 | 第56-57页 |
(二) 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管理保障 | 第57-62页 |
1、促进本科创新教育的教师管理措施 | 第57-59页 |
2、配合创新教育的本科学生管理方式 | 第59-60页 |
3、案例:MIT本科课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管理保障 | 第60-62页 |
四、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对我国一流大学的启发 | 第62-67页 |
(一) 我国一流大学与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整体比较 | 第62-64页 |
1、内涵与社会地位的比较 | 第62-63页 |
2、办学目标与水平的比较 | 第63-64页 |
(二) 我国一流大学本科课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 第64-65页 |
1、以毕业和就业为目标的考试课程 | 第64-65页 |
2、以稳定和统一为特色的荒漠管理 | 第65页 |
(三) 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对我国一流大学的启发 | 第65-67页 |
1、在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上的启发 | 第65-66页 |
2、在本科课程内容及其实施上的启发 | 第66页 |
3、在本科课程的保障机制上的启发 | 第66-67页 |
结束语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6页 |
一、中文类 | 第68-72页 |
二、英文类 | 第72-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作者在读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