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6页 |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1 绪论 | 第12-18页 |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 ·研究现状分析 | 第13-15页 |
|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页 |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论文结构 | 第16-18页 |
| 2 编组站点线能力协调理论与影响因素分析 | 第18-24页 |
| ·编组站点线能力协调的概述 | 第18-20页 |
| ·点线能力协调含义 | 第18-19页 |
| ·编组站点线能力协调内容 | 第19页 |
| ·编组站点线能力协调的标准 | 第19-20页 |
| ·不均衡运输对编组站点线能力协调的影响 | 第20-21页 |
| ·对编组站各作业系统的影响 | 第20-21页 |
| ·对编组站其他方面影响 | 第21页 |
| ·车流结构对编组站点线能力协调的影响 | 第21-23页 |
| ·有调车流对编组站点线能力协调的影响 | 第21-22页 |
| ·折角车流对编组站点线能力协调的影响 | 第22页 |
| ·客货车流数量对编组站点线能力协调的影响 | 第22-23页 |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 3 编组站子系统点线能力协调方法研究 | 第24-42页 |
| ·排队论简介 | 第24-25页 |
| ·排队论的概念 | 第24页 |
| ·排队系统的组成 | 第24-25页 |
| ·基于排队论理论的编组站相关技术指标 | 第25-28页 |
| ·编组站排队服务系统的划分 | 第25-26页 |
| ·编组站排队服务系统的技术指标 | 第26-28页 |
| ·编组站子系统能力合理负荷研究 | 第28-38页 |
| ·驼峰能力合理负荷研究 | 第28-29页 |
| ·到达场能力合理负荷研究 | 第29-33页 |
| ·峰尾编组能力合理负荷研究 | 第33-35页 |
| ·出发场能力合理负荷研究 | 第35-38页 |
| ·编组站子系统能力合理比值的确定 | 第38-40页 |
| ·编组站子系统点线能力协调程度划分 | 第40页 |
|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 4 编组站与线路区间点线能力协调研究 | 第42-60页 |
| ·客运专线建设对编组站与区间线路能力协调的影响 | 第42-44页 |
| ·客运专线建设对既有线区间通过能力的影响 | 第42-43页 |
| ·客运专线建设对编组站能力协调的影响 | 第43-44页 |
| ·编组站通过能力与衔接区间能力的静态协调分析 | 第44-48页 |
| ·并列式枢纽内编组站到发场与线路区间通过能力的协调 | 第45-47页 |
| ·顺列式枢纽内编组站到发场与线路区间通过能力的协调 | 第47-48页 |
| ·编组站与衔接区间点线能力协调模型研究 | 第48-57页 |
| ·编组站能力协调分析 | 第48-50页 |
| ·模型的提出 | 第50-53页 |
| ·模型的求解 | 第53-55页 |
| ·算例分析 | 第55-57页 |
| ·编组站与枢纽内限制区间点线能力协调分析 | 第57-58页 |
|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 5 徐州北编组站点线能力协调分析 | 第60-82页 |
| ·徐州北站概况 | 第60页 |
| ·徐州北编组站列车到达规律研究 | 第60-68页 |
| ·随机抽样 | 第60-61页 |
| ·数据的分组和整理 | 第61-62页 |
| ·数据数字特征的计算 | 第62-63页 |
| ·分布假设 | 第63-65页 |
| ·分布拟合检验 | 第65-68页 |
| ·徐州北站子系统点线能力协调分析 | 第68-73页 |
| ·驼峰能力负荷分析 | 第68-69页 |
| ·到达场能力负荷分析 | 第69-70页 |
| ·峰尾编组能力负荷分析 | 第70页 |
| ·出发场能力负荷分析 | 第70-71页 |
| ·衔接系统能力比值分析 | 第71-73页 |
| ·编组站子系统能力协调分析总结 | 第73页 |
| ·徐州北站与线路区间的点线能力协调分析 | 第73-79页 |
| ·徐州北站与京沪线在枢纽内限制区间的能力协调分析 | 第73-78页 |
| ·徐州北站点线能力协调的提高措施 | 第78-79页 |
| ·本章小结 | 第79-82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2-84页 |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 附录 | 第88-90页 |
| 作者简历 | 第90-94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