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文字学论文--汉字构造论文

汉字转注系统研究

Abstraction第1-9页
0.引言第9-13页
1.汉字孳乳原理第13-21页
 1.1 阴阳观与汉字的孳乳原理第13-14页
 1.2 汉字的孳乳方法第14-18页
  1.2.1 同母并列构形法第14-15页
  1.2.2 同母重叠构形法第15-16页
  1.2.3 异母增附构形法第16-18页
 1.3 “文”与“字”的对立统一规律第18-21页
2.汉字构形法的三度成熟第21-37页
 2.1 汉字构形法的初度成熟第22-29页
  2.1.1 “象形”与“取象”的关系第22-23页
  2.1.2 象形原理与象形构形法的关系第23-27页
  2.1.3 “独体”与“合体”的关系第27-29页
 2.2 汉字构形法的二度成熟第29-31页
  2.2.1 会意构形原理及其方法第29-31页
  2.2.2 会意与象形构形法的联系和区别第31页
 2.3 汉字构形法的第三度成熟第31-37页
3.21世纪以前的“转注”研究第37-74页
 3.1 明代以前的转注研究第38-44页
  3.1.1 卫、贾的“同部互训”话第38-39页
  3.1.2 徐锴的“偏旁加训”说第39-41页
  3.1.3 赵古则、杨慎的“转音”说第41-43页
  3.1.4 赵宦光的“同声”转注说第43-44页
 3.2 清代的“转注”研究第44-58页
  3.2.1 顾炎武的“转声”说第44-45页
  3.2.2 戴震、段玉裁的“互训”说第45-46页
  3.2.3 江声的“同部同义”说第46-47页
  3.2.4 朱骏声的“引申”说第47页
  3.2.5 饶炯的“加形加声”说第47-51页
  3.2.6 郑珍父子的“右文加形”说第51-53页
  3.2.7 孙诒让的“形声骈合”说第53-54页
  3.2.8 刘师培的“同部互训”说第54-55页
  3.2.9 章炳麟的“形随音转”说第55-58页
 3.3 现当代的“转注”研究第58-74页
  3.3.1 杨树达的“音转”说第58-59页
  3.3.2 黎锦熙的“假借字加偏旁”说第59-60页
  3.3.3 梁东汉的“加注、改换音符”说第60-61页
  3.3.4 陆宗达的“汉字构形、发展法则”说第61-64页
  3.3.5 王伯熙的“转注义符声符”说第64页
  3.3.6 徐中舒的“增加偏旁”说第64-65页
  3.3.7 王梦华的“写词法”说第65-66页
  3.3.8 王怀信的“转形注义”说第66-67页
  3.3.9 张舜徽的“声母通转”说第67-68页
  3.3.10 孙钧锡的“读音分别”说第68-69页
  3.3.11 孙雍长的“加注义符”说第69-71页
  3.3.12 刘志成的“义借、形借、加旁”说第71页
  3.3.13 白兆麟的“义转”说第71-74页
4.“转注”研究启示录第74-97页
 4.1 “《易》穷则变”的启示第74-77页
 4.2 “转语”的启示第77-83页
 4.3 《说文》重出字的启示第83-87页
 4.4 《说文》“亦声”字的启示第87-92页
  4.4.1 会意字改造变成“亦声”字第87-88页
  4.4.2 形声字改造变成“亦声”字第88-89页
  4.4.3 段注“包兼”说的启示第89-92页
 4.5 “改易殊体”的启示第92-97页
5.汉字转换原理第97-111页
 5.1 “转注”与传统“六书”的关系第98-103页
 5.2 “转注”是汉字旧形改换的根本大法第103-107页
 5.3 “转注”是转换汉字构形法的根本大法第107-111页
6.汉字转注系统第111-149页
 6.1 构形法转换系统第112-133页
  6.1.1 顺向转换第112-120页
   6.1.1.1 象形转为会意第112-114页
   6.1.1.2 象形转为形声第114-117页
   6.1.1.3 会意转为形声第117-120页
  6.1.2 逆向转换第120-123页
  6.1.3 平行对转第123-133页
   6.1.3.1 会意构形法对转第123-127页
   6.1.3.2 形声构形法对转第127-133页
 6.2 字形转换系统第133-149页
  6.2.1 象形字转换成形声字第133-135页
  6.2.2 会意字转换成形声字第135-137页
  6.2.3 会意字对转第137-139页
  6.2.4 形声字对转第139-149页
   6.2.4.1 增形法第139-140页
   6.2.4.2 增声法第140-141页
   6.2.4.3 换形法第141-142页
   6.2.4.4 换声法第142-144页
   6.2.4.5 形声全换第144-149页
7.转注字的形、音、义关系第149-178页
 7.1 “转注字”定义第149-151页
 7.2 转注字的形体关系第151-164页
  7.2.1 转注字与异体字的关系第152-157页
  7.2.2 转注字与同源字的关系第157-164页
 7.3 转注字的语音关系第164-170页
 7.4 转注字的意义关系第170-178页
本课题研究结论第178-181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181-191页
一滴水(后记)第191-194页

论文共19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沿海煤炭运输市场分析
下一篇:常熟港口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