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3页 |
英文提要 | 第3-4页 |
中文摘要 | 第4-9页 |
导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日常话语和诗性话语 | 第10-25页 |
第一节 日常话语:从理想世界跌落到现实世界 | 第10-15页 |
1. 日常话语概述 | 第10-11页 |
2. 日常话语在理想世界中的意义 | 第11-13页 |
3. 日常话语在现实世界中的意义 | 第13-15页 |
第二节 诗性话语的光辉色彩 | 第15-22页 |
1. 意象化的语言与哲理化的内容 | 第15-17页 |
2. 语言规范的突破和超越 | 第17-18页 |
3. 各种修辞技巧的运用 | 第18-22页 |
第三节 诗化和俗化交织的文本 | 第22-25页 |
第二章 叙事策略和生存策略 | 第25-39页 |
第一节 寻找和叙事模式 | 第27-29页 |
1. 寻找理想 | 第27-28页 |
2. 寻找位置 | 第28-29页 |
第二节 彷徨和叙事视角 | 第29-33页 |
1. 叙述者>人物 | 第30-31页 |
2. 叙述者=人物 | 第31-32页 |
3. 叙述方式与人物特征 | 第32-33页 |
第三节 游戏和叙事圈套 | 第33-39页 |
1. 行为艺术 | 第34-35页 |
2. 情爱游戏 | 第35-37页 |
3. 死亡游戏 | 第37-39页 |
第三章 修辞幻象与修辞认知 | 第39-54页 |
第一节 语言的力量:传统认知模式的消解 | 第39-45页 |
1. 从《寻找的故事》看修辞幻象对主体认知的影响 | 第39-40页 |
2. 从《白驹》看语言对现实的建构和解构 | 第40-43页 |
3. 从警匪系列小说看方方对传统认知模式的质疑 | 第43-45页 |
第二节 走向分裂的主体修辞世界和认知世界 | 第45-54页 |
1. 修辞话语敞开主体世界——诗歌与“真我”世界 | 第45-50页 |
2. 修辞话语遮蔽主体世界——主流话语与“非我”的建构 | 第50-52页 |
3. 修辞世界的分裂和主体世界的分裂 | 第52-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