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

九龙江上游五川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研究

表索引第1-13页
图索引第13-16页
摘要第16-17页
Abstract第17-19页
1 绪论第19-43页
   ·非点源污染概述第19-21页
     ·非点源污染概念及特征第19-20页
     ·农业非点源污染问题第20-21页
   ·国内外农业非点源污染研究进展第21-38页
     ·农业非点源污染发生机理的研究第21-28页
       ·降雨径流的研究第21-23页
       ·土壤侵蚀的研究第23页
       ·地表溶质溶出过程的研究第23-26页
       ·土壤溶质的渗漏过程的研究第26-28页
     ·农业非点源污染模型的研究第28-35页
       ·模型的分类及结构特点第28-31页
       ·模型化研究进展第31-35页
     ·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与管理研究进展第35-38页
   ·农业非点源污染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38-39页
   ·论文选题依据、目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39-43页
     ·研究背景第39-41页
     ·目的及意义第41页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41-43页
2 研究区概况第43-53页
   ·九龙江流域概况第43-44页
   ·五川流域概况第44-49页
     ·地理位置与地质地貌第44-45页
     ·气象条件第45-46页
     ·土壤和植被条件第46-48页
     ·水土流失状况第48页
     ·农业种植状况第48-49页
   ·试验小区的概况第49-53页
3 降雨及径流泥沙产生特征第53-69页
   ·前言第53页
   ·试验设计与方法第53-54页
     ·水文监测与样品采集第53-54页
     ·悬浮泥沙的分析方法第54页
   ·结果与讨论第54-67页
     ·降雨特征分析第54-60页
       ·降雨量第54-55页
       ·降雨类型的分布和发生频度第55-56页
       ·降雨侵蚀力R值第56-57页
       ·次降雨过程线第57-60页
     ·产流特征第60-64页
       ·产流系数第60-61页
       ·降雨量与径流深的关系第61页
       ·次降雨径流曲线第61-64页
     ·悬浮泥沙特征第64-67页
       ·降雨量与泥沙的关系第64-65页
       ·次降雨悬浮泥沙水文曲线特征第65-67页
   ·小结第67-69页
4 农田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特征分析第69-91页
   ·前言第69页
   ·试验设计与方法第69-70页
   ·氮磷流失特征分析第70-82页
     ·次降雨氮磷流失特征第70页
     ·次降雨的氮、磷浓度变化特征第70-80页
       ·次降雨的氮浓度随时间变化第70-76页
       ·次降雨的磷浓度变化特征第76-80页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氮磷的输出变化规律第80-82页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氮、磷浓度的变化特征第80-81页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氮磷浓度的动态变化第81-82页
   ·降雨量与农田地表径流氮磷流失负荷的关系第82-84页
   ·径流深与单位面积氮磷负荷输出的关系第84-86页
   ·无降雨时期与暴雨期间氮磷浓度的比较第86-87页
   ·氮磷浓度沿程变化特征第87-89页
   ·小结第89-91页
5 农田氮素渗漏特征及渗漏量的估算第91-119页
   ·前言第91页
   ·氮素渗漏特征第91-105页
     ·试验设计方案第91-93页
     ·样品的采集与分析第93-94页
     ·结果分析与讨论第94-105页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地下水位的变化第94-95页
       ·氮素渗漏与土地利用第95-105页
   ·氮素渗漏量的估算第105-117页
     ·土壤有关的物理参数的测定第106-110页
       ·土壤容重、土壤饱和含水率的测定第106页
       ·土壤饱和导水率的野外测定第106-108页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野外测定第108-110页
     ·作物田间腾发量的确定第110-113页
     ·地表径流量估算第113-114页
     ·土壤剖面含水量增量估算第114页
     ·渗漏水量的确定第114-115页
     ·氮素负荷估算第115-117页
     ·结果与讨论第117页
   ·小结第117-119页
6 试验区地表径流非点源氮磷的模拟第119-163页
   ·前言第119页
   ·模型的选择第119-120页
   ·AGNPS模型介绍第120-126页
     ·AGNPS基本组成第120页
     ·AGNPS网格的划分和输入输出参数第120-121页
     ·模型原理第121-126页
       ·地表径流处理第122页
       ·泥沙处理第122-123页
       ·养分处理第123-125页
       ·峰流量处理第125页
       ·估算各种颗粒等级的输沙量处理第125-126页
       ·渠道流量处理第126页
   ·模型参数的确定第126-145页
     ·GIS支持下的流域基础空间数据库的建立第127页
     ·试验区的概化和网格划分第127-128页
     ·模型的地形参数提取第128页
     ·土壤质地第128-130页
     ·土壤可蚀性因子K第130-131页
     ·作物管理因子C第131-132页
     ·管理因子P提取第132页
     ·水文参数的确定第132-136页
       ·SCS-CN的确定第132-135页
       ·曼宁燥率和地表条件常数第135页
       ·峰值流量的计算第135-136页
       ·水文形状因子第136页
     ·模型氮磷输入参数的确定第136-145页
       ·土壤氮磷与有机质参数的确定第136-137页
       ·土壤肥料氮磷的输入第137-145页
   ·模型的调试第145-152页
     ·模拟结果第146-150页
     ·结果讨论第150-152页
       ·径流量和峰流量第150-151页
       ·泥沙量第151页
       ·氮磷负荷第151-152页
   ·模型验证第152-153页
   ·试验区全年农业氮磷输出的估算第153-161页
   ·小结第161-163页
7 五川流域农业氮磷管理措施方案的模拟第163-181页
   ·前言第163页
   ·模型参数的敏感性分析第163-170页
     ·敏感性分析参数的选取第163-164页
     ·敏感性结果第164-169页
     ·敏感性分析第169-170页
   ·最佳管理措施的构建第170-172页
   ·农业非点源污染的控制方案第172-181页
     ·氮磷源的控制第173-176页
     ·潜在污染物汇的控制第176-181页
8 总结第181-187页
   ·结论第181-183页
   ·创新点第183-185页
   ·不足第185页
   ·建议第185-187页
参考文献第187-195页
博士期间参加课题及发表论文第195-197页
致谢第197-198页

论文共19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中数学课程中数学文化的设置与教学研究
下一篇: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创新及风险防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