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银行制度与业务论文

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创新及风险防范研究

前言第1-13页
第一章 金融创新的一般理论第13-21页
 第一节 金融创新的定义第13页
 第二节 金融创新产生的背景与条件第13-16页
  一. 金融创新产生的背景第13-15页
  二. 金融创新的经济条件第15-16页
 第三节 金融创新的理论基础第16-21页
  一. 制度背景--金融深化论第16-18页
  二. 微观基础--目标营销第18页
  三. 金融创新的运行机理第18-21页
第二章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现状及问题分析第21-31页
 第一节 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分析第21-24页
  一. 存在的主要问题第21-22页
  二. 成因分析第22-24页
 第二节 我国商业银行加强业务创新的必要性第24-27页
  一. 国内银行业竞争的加剧第24-25页
  二. 我国银行改善经营的内在要求第25-26页
  三. 来自外资银行的挑战第26-27页
 第三节 西方商业银行业务创新评析及其借鉴第27-31页
  一. 西方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发展历程第27-28页
  二. 对我国金融业的启示第28-31页
第三章 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基本思路第31-43页
 第一节 树立现代化的经营理念第31-34页
  一. 经营理念应以客户和市场需求为中心第31-33页
  二. 提供差别化服务,巩固优质客户第33-34页
 第二节 优化商业银行资源配置第34-39页
  一. 商业银行资源的界定第34-35页
  二. 依据新古典经济理论进行分析第35-36页
  三. 生产函数的性质和推论第36-37页
  四. 生产函数的实证结果第37页
  五. 对实证结果的分析与结论第37-39页
 第三节 再造银行业务流程第39-43页
  一. 银行再造的兴起第39-40页
  二. 银行再造理论及其应用第40-41页
  三. 实施部分内部业务外包策略第41-42页
  四. 建立客户单点接触系统第42-43页
第四章 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创新及风险防范第43-50页
 第一节 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创新的内涵第43-45页
  一. 个人消费信贷的定义及分类第43页
  二. 几种主要个人消费信贷新品种第43-45页
 第二节 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存在的问题及风险分析第45-47页
  一. 缺乏个人信用制度保证第45页
  二. 银行体制改革尚未完成第45-46页
  三. 消费体制改革滞后制约消费信贷发展第46页
  四. 消费信贷运作机制存在一定缺陷第46页
  五. 风险转移机制不健全不利于风险分散第46-47页
  六. 现行的金融政策不利于防范风险第47页
 第三节 拓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对策及风险防范第47-50页
  一. 拓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主要对策第47-48页
  二. 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中的风险防范第48-50页
第五章 商业银行保理业务创新及风险防范第50-54页
 第一节 保理业务创新的意义第50-51页
  一. 保理业务创新,银行可获代理费收入第50页
  二. 保理业务具有捆绑效应第50-51页
 第二节 保理业务的现状及风险分析第51-52页
  一. 保理业务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第51-52页
  二. 保理业务风险分析第52页
 第三节 拓展保理业务的策略及风险防范第52-54页
  一. 提高认识,加强保理业务营销第52-53页
  二. 拓展国内外保理业务第53页
  三. 建立健全制度,有效防范风险第53-54页
第六章 商业银行助学贷款业务创新及风险防范第54-61页
 第一节 助学贷款业务创新的内涵第54-56页
  一. 助学贷款业务发展的概况第54页
  二. 助学贷款的种类第54-56页
 第二节 助学贷款存在的问题及风险分析第56-57页
  一. 贫困生衡量缺乏统一标准第56页
  二. 助学贷款发放总量偏小第56页
  三. 助学贷款隐藏着潜在的风险第56-57页
 第三节 拓展助学贷款的策略及风险防范第57-61页
  一. 进一步提高对助学贷款工作的认识第57-58页
  二. 建立贫困生衡量标准和筛选机制第58页
  三. 建立全国个人信用征信咨询系统防范风险第58-60页
  四. 建立适合助学贷款业务的银行信贷管理体系第60-61页
第七章 商业银行学校贷款业务创新及风险防范第61-65页
 第一节 学校贷款业务创新的现状第61页
 第二节 学校贷款存在的问题及风险分析第61-62页
  一. 学校贷款存在的问题第61页
  二. 学校贷款风险分析第61-62页
 第三节 拓展学校贷款业务的策略及风险防范第62-65页
  一. 坚持“进”与“退”的结合第62页
  二. 把握好一个“度”第62-63页
  三. 注意“内外兼顾”第63页
  四. 构筑“三条防线”第63-65页
结论第65-66页
注释第66-67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67-69页
后记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九龙江上游五川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研究
下一篇:论科技与道德的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