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禾谷类作物病虫害论文--玉米病虫害论文

玉米大斑病菌有性杂交后代的遗传多态性与原生质体制备

文献综述第1-19页
 1 玉米大斑病菌的有性态第8-11页
   ·有性态学名的变迁第8页
   ·性亲和性第8-9页
   ·产毒遗传研究第9-10页
   ·子囊孢子的诱导第10-11页
 2 RAPD技术在植物病原真菌分类中的应用第11-12页
 3 同工酶技术在植物病原真菌分类鉴定中的应用第12-14页
   ·电泳法第13-14页
   ·酶学方法第14页
   ·免疫学方法第14页
 4 真菌原生质体研究概况第14-19页
   ·原生质体的分离第15-16页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第16页
   ·原生质体的应用第16-17页
   ·原生质体的分离条件第17-18页
   ·细胞壁形成和原生质体再生第18-19页
引言第19-21页
材料与方法第21-29页
 1 玉米大斑菌有性态的诱导及单子囊孢子的分离第21-22页
   ·有性态诱导第21页
   ·单子囊孢子的分离第21-22页
 2 玉米大斑病菌的RAPD分析第22-25页
   ·菌株第22页
   ·试剂第22页
   ·所需主要仪器第22页
   ·DNA提取第22-23页
   ·DNA的质量和浓度测定第23页
   ·引物的配制第23-24页
   ·最佳反应体系的建立第24页
   ·子囊孢子后代与亲本DNA的RAPD扩增第24页
   ·RAPD扩增产物的电泳检测第24-25页
   ·计算公式与统计分析方法第25页
 3 玉米大斑病菌的酯酶同工酶分析第25-27页
   ·所需主要仪器第25页
   ·溶液配制第25-26页
   ·酯酶同工酶电泳第26页
   ·酶谱分析第26-27页
 4 玉米大斑病菌原生质体的制备第27-29页
   ·菌株第27页
   ·培养基第27页
   ·渗透压稳定剂第27页
   ·细胞壁裂解酶第27页
   ·菌体培养第27页
   ·原生质体制备第27-29页
结果与分析第29-46页
 1 玉米大斑病菌有性态的诱导第29-30页
   ·不同菌株组合对有性态诱导的影响第29页
   ·对Sach培养基的改良第29-30页
 2 子囊孢子后代的交配型测定第30-31页
 3 玉米大斑病菌亲本菌株与有性杂交后代的RAPD分析第31-42页
   ·反应体系的建立第31-33页
   ·子囊孢子后代的遗传多态性分析第33-42页
 4 子囊孢子后代的同工酶分析第42页
 5 玉米大斑病菌原生质体的制备第42-46页
   ·原生质体的形成与释放第42-43页
   ·影响原生质体制备的因素第43-46页
讨论第46-51页
 1 玉米大斑病菌的有性态诱导及单子囊孢子分离第46-47页
 2 玉米大斑病菌亲本菌株与子囊孢子后代的RAPD分析第47-49页
   ·亲本与子囊孢子后代的遗传差异性第47-48页
   ·RAPD技术的标准化问题第48页
   ·RAPD标记中的强带和弱带第48-49页
 3 子囊孢子后代的酯酶同工酶分析第49页
 4 玉米大斑病菌原生质体的制备第49-51页
结论第51-52页
参考文献第52-59页
英文摘要第59-61页
致谢第61-62页
附录第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群体诉讼制度比较研究
下一篇:新时期大众文化的美学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