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大众文化的美学审视
中英文摘要 | 第1-4页 |
引言 | 第4-5页 |
一、 新时期大众文化研究的美学分析 | 第5-18页 |
(一) 西方大众文化研究的美学分析 | 第5-12页 |
(二) 新时期大众文化研究的美学分析 | 第12-18页 |
二、 新时期大众文化的审美品格 | 第18-34页 |
(一) 新时期大众文化的审美内涵 | 第18-26页 |
1 、 感觉方式的完善 | 第19-22页 |
2 、 “审美场”效应 | 第22-24页 |
3 、 人文意义的传达 | 第24-26页 |
(二) 新时期大众文化特征的美学诠释 | 第26-34页 |
1 、 大众性 | 第27-28页 |
2 、 商品性 | 第28-30页 |
3 、 娱乐性 | 第30页 |
4 、 日常生活性 | 第30-32页 |
5 、 深刻渗透性 | 第32-34页 |
三、 新时期大众文化的审美影响 | 第34-52页 |
(一) 新时期大众文化的正面审美影响 | 第35-38页 |
(二) 新时期大众文化的负面审美影响 | 第38-43页 |
(三) 美育对新时期大众文化的审美调节 | 第43-52页 |
1 、 美育的感性功能 | 第43-45页 |
2 、 新时期大众文化的审美调节 | 第45-52页 |
(1) 培养“生活的艺术家” | 第46-49页 |
(2) 培养新一代审美者 | 第49-52页 |
结束语 | 第52-53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