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理性与学校组织范式的反思及建构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4页 |
| 一、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 二、 已有的研究成果 | 第10-11页 |
| 三、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 第11-14页 |
| 第二章 交往理性的提出与旨趣 | 第14-32页 |
| 一、 理性与现代性 | 第14-21页 |
| (一) “现代化”的演进就是“理性化”的过程 | 第14-15页 |
| (二) 理性的吊诡与现代性危机 | 第15-19页 |
| (三) 交往理性的提出是对现代性危机的拯救 | 第19-21页 |
| 二、 交往理性的旨趣 | 第21-26页 |
| (一) 交往理性的内涵 | 第21-22页 |
| (二) 交往理性的旨趣 | 第22-26页 |
| 三、 实现有效“交往”的条件 | 第26-32页 |
| (一) 走向“生活世界” | 第27-28页 |
| (二) 一定的交往资质 | 第28-30页 |
| (三) 承认和重视共同的道德规范--交往伦理学 | 第30-32页 |
| 第三章 交往理性视域中的学校组织范式 | 第32-60页 |
| 一、 范式与学校组织范式 | 第32-34页 |
| 二、 现代性学校组织范式的批判 | 第34-38页 |
| (一) 现代性学校组织范式的基本特点 | 第34-37页 |
| (二) 现代性学校组织范式的批判 | 第37-38页 |
| 三、 学校组织交往理性范式的要旨 | 第38-47页 |
| (一) 整合化的组织人性观基础 | 第39-40页 |
| (二) 倡导学校组织的个人主体性 | 第40-41页 |
| (三) 关注“本真教育”的重建 | 第41-42页 |
| (四) 认为学校组织理论是一门道德科学 | 第42-43页 |
| (五) 重视学校组织的交往场建设 | 第43-45页 |
| (六) 强调外界环境的背景假设 | 第45-47页 |
| 四、 学校组织的交往理性范式 | 第47-60页 |
| (一) 组织理念 | 第47-50页 |
| (二) 学校组织中多极主体间的主体际交往 | 第50-54页 |
| (三) “交往”的组织管理过程 | 第54-55页 |
| (四) 高度有机、弹性化的组织结构 | 第55-57页 |
| (五) 组织的发展--构建学习型组织的学校 | 第57-60页 |
| 第四章 结语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 主要学术成果 | 第65-66页 |
| 后记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