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及设备论文--机器人技术论文--机器人论文

细小工业管道群管束间狭窄空间检测机器人系统的研究

第1章 绪论第1-30页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2-17页
     ·核电工业的发展状况第12页
     ·压水堆核电厂工作流程第12-14页
     ·蒸汽发生器的结构、作用及在役检查第14-16页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第16-17页
   ·管道机器人的发展状况第17-28页
     ·管内机器人第18-22页
     ·管外机器人第22-28页
   ·研究任务与目标第28-29页
   ·本章小结第29-30页
第2章 管间机器人系统的组成第30-41页
   ·总体思路第30页
   ·要解决的关键技术第30-31页
     ·狭窄空间内机器人的移动技术与驱动方式第30页
     ·机器人在细小管道群间的定位安装第30-31页
     ·机器人检测装置的管间横向移动第31页
     ·狭窄管束间隙内摄像头的姿态调整第31页
   ·方案的选择第31-33页
     ·确定管间机器人自身位置的方案第31页
     ·纵向移动平台的驱动和定位方案第31-32页
     ·检测装置横向移动的实现方案第32页
     ·微小摄像头位姿调整的实现方案第32-33页
   ·管间机器人系统的组成第33-40页
     ·总体结构第33-36页
     ·机器人的定位模块第36-37页
     ·机器人的伸缩模块第37-38页
     ·管间小车及摄像头位姿调整机构第38-39页
     ·控制系统第39-40页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3章 管间机器人伸缩模块的研究第41-48页
   ·伸缩模块的结构和作用第41-42页
   ·管间小车的着地位置分析第42页
   ·柔性钢带的挠曲线微分方程第42-46页
   ·管间小车的姿态变化过程第46-47页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4章 摄像头位姿调整机构的研究第48-64页
   ·管间移动小车的结构及机构建模第48-52页
     ·管间移动小车结构第48页
     ·并联机器人机构第48-51页
     ·3-CSR并联机构模型的建立第51-52页
   ·3-CSR并联机构的位姿分析第52-57页
     ·运动学位姿反解第52-54页
     ·运动学位姿正解第54-56页
     ·算例第56-57页
   ·3-CSR并联机构的驱动器第57-62页
     ·形状记忆效应与形状记忆合金第57-58页
     ·SMA双程驱动器第58-60页
     ·偏动式SMA双程驱动器的设计第60-62页
   ·本章小结第62-64页
第5章 管间机器人定位模块的研究第64-71页
   ·定位模块的设计第64-65页
   ·定位模块的误差分析第65-70页
     ·滑杆曲柄机构误差分析第65-67页
     ·平行四边形机构误差分析第67-69页
     ·管间机器人的误差分析第69-70页
     ·误差计算第70页
   ·本章小结第70-71页
第6章 管间机器人的控制系统第71-88页
   ·控制系统的总体组成第71-72页
   ·下位机控制系统第72-84页
     ·微型单片机单元第72-73页
     ·上下位机通信接口单元第73-74页
     ·步进电机的控制单元第74-82页
     ·直流电机的控制单元第82-84页
     ·并联机构的控制单元第84页
     ·光隔和驱动单元第84页
     ·位置检测信号处理单元第84页
     ·下位机的控制程序第84页
   ·上位机控制系统第84-87页
   ·本章小结第87-88页
第7章 视频检查系统及检查结果的灰色评价方法第88-100页
   ·管间机器人的视频检查系统第88-89页
   ·检查结果的灰色评价方法第89-93页
     ·获得评价量样本矩阵第90页
     ·设定评价灰类第90-91页
     ·计算灰色评价系数、灰色评价权向量及矩阵第91-92页
     ·根据不同评价要素进行评价第92页
     ·综合所有评价要素进行评价第92-93页
   ·评价样例第93-97页
     ·确定评价参数第93页
     ·获得评价量样本矩阵第93页
     ·设定评价灰类第93页
     ·确定灰色评价系数、灰色评价权向量及矩阵第93-96页
     ·求要素评价权灰类和向量第96-97页
     ·综合所有评价要素进行评价第97页
   ·灰色评价方法的程序实现第97-98页
   ·本章小结第98-100页
第8章 管间机器人样机系统实验第100-107页
   ·管间机器人总体实验第100-102页
     ·样机结构参数第100-101页
     ·实验结果与结论第101-102页
   ·管间小车并联机构实验第102-104页
     ·样机结构参数第102-103页
     ·实验结果与结论第103-104页
   ·视频检查系统实验第104页
   ·本管间机器人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的比较第104-106页
     ·与微型小车方式比较第104-105页
     ·与导管型机器人比较第105页
     ·与CECIL机器人比较第105-106页
   ·本章小结第106-107页
第9章 总结与展望第107-111页
   ·本文研究工作的总结第107-108页
   ·本文研究上的创新性工作第108-109页
   ·对后续研究的展望第109-110页
   ·本章小结第110-111页
参考文献第111-118页
附录第118-119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第119-121页
致谢第121页

论文共12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促进西部可持续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探析
下一篇:船舶机损事故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