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方言论文--北方话(官话方言)论文--西南方言论文

梁平话的助词“嘎”和“了”

零, 引言第1-7页
一、 梁平话的语音面貌第7-9页
二、 梁平话里的“嘎”和“了”第9-19页
 2.1 梁平话里“嘎”和“了”的分布环境第9-12页
 2.2 梁平话里“嘎”和“了”的关系第12-13页
 2.3 梁平话里“嘎”和“了”的意义第13-19页
三、 北京话里的“了”第19-24页
 3.1 研究回顾第19-21页
 3.2 北京话里“了”的分布第21-22页
 3.3 北京话里的“了”和梁平话里的“嘎”、“了”的平行关系第22-24页
四、 时体助词“嘎”和语气助词“了”的方言佐证第24-29页
 4.1 湖南酃县客家话里的“嘿”和“哩”第24页
 4.2 湖南邵阳的“嘎”和“哩”第24页
 4.3 湖南汝城话的“甲”和“(口度)”第24-25页
 4.4 湖南双峰话的“解”和“哩”第25页
 4.5 湖南长沙话里的“咖”和“哒”第25页
 4.6 河北河南等地的时体助词和语气助词第25-26页
 4.7 贵阳话里的时体助词“了”和语气助词“喽”第26页
 4.8 山东临淄话里的两个“了”第26页
 4.9 山东寿光话里的“了”和“哒”第26页
 4.10 江苏吕四话的“子”和“咯”第26-27页
 4.11 苏州话里的“仔”和“哉”第27页
 4.12 常州话里的“既”和“则”第27页
 4.13 广东海丰话里的“了”和“咯”第27-28页
 4.14 广东阳江话的“都”和“啰”第28-29页
五, 助词体现的方言地理分布第29-35页
 5.1 珞巴族语言的时体助词和语气助词第31页
 5.2 彝语的时体助词和语气词第31-32页
 5.3 京语的时体助词第32页
 5.4 傈僳语的时体助词和陈述语气词第32页
 5.5 阿晶语的语气助词第32页
 5.6 苗语的情貌助词第32-33页
 5.7 几种少数民族语言助词的共性第33-35页
六, 本文所涉方法论的讨论第35-37页
七, 总 结第37-38页
参考文献第38-40页
后  记第40页

论文共4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重载交通沥青路面结构设计的理论与工程应用
下一篇:寒冷地区混凝土面板坝设计与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