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宗教论文--佛教论文--佛教史论文

现代新儒家对传统佛学的诠释与借鉴

内容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8页
绪论第8-14页
第1章 现代新儒家的佛教哲学史研究第14-23页
   ·研究方法、立场与基本态度第14-17页
   ·研究成果与贡献第17-23页
第2章 现代新儒家唯识学研究第23-52页
   ·早期现代新儒家的唯识学研究第23-39页
     ·梁漱溟文化哲学对唯识宗的解读第23-26页
     ·熊十力对唯识学的批判和继承第26-32页
     ·方东美的唯识学研究第32-38页
     ·冯友兰对唯识学哲学特质的揭示第38-39页
   ·唐君毅对法相唯识宗佛学特质的梳理第39-44页
     ·唯识学与西方科学、哲学的异同第39-42页
     ·转识成智的实质及一阐提不能成佛理论的限度第42-44页
   ·牟宗三对唯识学的系统整理第44-52页
     ·佛性观念的逻辑开展与前后期唯识学及其特征第44-46页
     ·论真谛向真心派走的积极意义及妄心系统之为歧出第46-52页
第3章 现代新儒家对佛教真常唯心系思想的整理第52-114页
   ·早期现代新儒家对真常唯心系思想的研究第54-71页
     ·梁漱溟、熊十力及马一浮对真常系佛教的青睐第54-56页
     ·方东美的真常唯心系思想研究第56-67页
     ·冯友兰对真常唯心系佛教思想的整理第67-71页
   ·唐君毅对真常唯心系思想的梳理第71-96页
     ·佛学的基本特色及中国佛学的两大主流及其特征第71-73页
     ·华严思想代表佛学发展极致的原因及表现第73-81页
     ·天台、华严的融合及其研究天台的独特视角第81-96页
   ·牟宗三对如来藏别教思想的系统整理第96-114页
     ·《起信论》系统的特殊贡献及如来藏的不违佛法义第96-102页
     ·如来藏别教系统在佛教中的特殊地位第102-108页
     ·“别教一乘圆教”与“同教一乘圆教”的抉择第108-114页
第4章 牟宗三天台圆教研究第114-134页
   ·分别说与非分别说及对智顗判教的修正与引申第114-121页
   ·“从无住本立一切法”的文献梳理与哲学诠释第121-124页
   ·性德恶与无情有性义对佛教哲学的意义第124-128页
     ·性德善与性德恶第124-125页
     ·无情有性义的实质内涵与意义第125-128页
   ·天台宗之宗眼及对禅宗的判摄第128-134页
     ·天台宗之宗眼第128-129页
     ·禅教合一的义理根据及如来禅与祖师禅第129-134页
第5章 传统佛学对现代新儒家哲学建构的影响第134-196页
   ·作为工具的佛学——方法论的影响第134-143页
   ·作为内容的佛学——现代新儒家体系中的佛学要素第143-172页
     ·早期新儒家思想体系中的佛学因素——从梁漱溟到冯友兰第143-149页
     ·唐君毅宗教理论中的佛学特质与我法二空境的佛学要素第149-156页
     ·牟宗三哲学建构中的佛学因素第156-172页
   ·作为形式的佛学——传统佛学对新儒家判教理路的实质影响第172-196页
     ·现代新儒家的判教情结及“判教”新含义第172-175页
     ·现代新儒家判教理论的雏形第175-180页
     ·现代新儒家判教体系的成熟第180-189页
     ·现代新儒家的理论困境第189-196页
第6章 现代新佛家对新儒家佛学研究的批评及思想史意义第196-263页
   ·现代新儒家与现代新佛家之间有关传统佛学评价的分歧与争论第199-235页
     ·围绕熊十力《新唯识论》所引发的争论与思考第199-212页
     ·牟宗三与欧阳竞无、吕澂等有关《楞伽经》、《起信》争论第212-219页
     ·牟宗三与印顺有关龙树及真谛思想的争论与分歧第219-235页
   ·新儒家与新佛家诠释借鉴传统佛学表现差异之原因及意义分析第235-263页
     ·新儒家与新佛家对传统佛学评价差异之原因及意义分析第239-242页
     ·差异与分歧背后的深层思想史、学术史内涵第242-246页
     ·日本批判佛教对反思新儒家与新佛家佛学争论的借鉴意义第246-263页
参考文献第263-270页
致谢第270-271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271页

论文共2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网络经济下中国乘用车营销模式研究
下一篇:新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