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汽车动力传动系统扭振特性研究概况 | 第9-12页 |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9-10页 |
·扭振计算模型的建立方法 | 第10-11页 |
·扭振计算分析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扭转振动减振器 | 第12-15页 |
·离合器从动盘式扭转减振器 | 第12-13页 |
·双质量飞轮(DMF)式扭转减振器 | 第13-15页 |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 第15-17页 |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5-16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第2章 双质量飞轮动力传动系统计算模型 | 第17-41页 |
·汽车动力传动系统的结构特点与转化原则 | 第17-18页 |
·扭振动力学计算模型的当量转化理论基础 | 第18-21页 |
·弹性参数的当量转化 | 第18-19页 |
·轴的惯量参数当量转化 | 第19-20页 |
·增、减速系统的当量转化 | 第20-21页 |
·VM汽车动力传动系统的扭振模型 | 第21-39页 |
·VM发动机的当量转化 | 第21-30页 |
·飞轮与离合器的当量转化 | 第30-31页 |
·变速器的当量转化 | 第31-35页 |
·传动轴、驱动桥等部件及整车质量的当量转化 | 第35-36页 |
·汽车动力传动系统当量模型的建立 | 第36-39页 |
·本章总结 | 第39-41页 |
第3章 双质量飞轮动力传动系自由扭振和强迫扭振分析 | 第41-74页 |
·双质量飞轮动力传动系统的自由扭振分析 | 第41-50页 |
·汽车自由扭振方程建立 | 第41-44页 |
·自由扭振方程求解原理 | 第44-45页 |
·汽车自由扭振方程的求解与结果分析 | 第45-50页 |
·双质量飞轮动力传动系统扭振的激振及阻尼 | 第50-60页 |
·汽车动力传动系统激振的来源 | 第50页 |
·气体压力变化所产生的激振力矩 | 第50-52页 |
·气压激振力矩的简谐分析方法 | 第52-54页 |
·运动部件的重力与惯性力所产生的激振力矩 | 第54-56页 |
·VM发动机的激振力矩简谐分析 | 第56-58页 |
·发动机传动系统的阻尼 | 第58-60页 |
·双质量飞轮动力传动系统的强迫扭振分析 | 第60-72页 |
·动力传动系在发动机激励下的扭振计算方法 | 第60-62页 |
·DMF动力传动系统的发动机激励扭振计算步骤 | 第62页 |
·临界转速及应考虑的简谐次数范围 | 第62-64页 |
·相对振幅矢量和与应计算简谐次数的最终确定 | 第64-66页 |
·平衡振幅的计算 | 第66-68页 |
·主要部件的动力放大系数计算 | 第68-69页 |
·双质量飞轮动力传动系统强迫扭振计算 | 第69-72页 |
·本章总结 | 第72-74页 |
第4章 动力传动系统扭振特性分析软件设计与ADAMS仿真分析 | 第74-96页 |
·动力传动系统扭振特性分析软件设计 | 第74-88页 |
·VC++与MATLAB软件混合编程 | 第74-75页 |
·动力传动系统扭振特性分析软件总体设计 | 第75-76页 |
·动力传动系统扭振特性分析软件系统说明 | 第76-85页 |
·计算实例 | 第85-88页 |
·VM-DMF汽车动力传动系统扭转振动仿真分析 | 第88-95页 |
·机械系统动力学软件ADAMS及其振动模块 | 第88-89页 |
·VM-DMF汽车动力传动系统自由扭振模型建立 | 第89-90页 |
·汽车动力传动系统的自由振动分析 | 第90-91页 |
·汽车动力传动系统的强迫扭振分析 | 第91-95页 |
·本章总结 | 第95-96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6-98页 |
·总结 | 第96-97页 |
·展望 | 第97-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1页 |
致谢 | 第101-102页 |
作者在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与成果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