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刑事辨认制度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部分 绪论 | 第9-13页 |
一、刑事辨认概念 | 第9-10页 |
二、刑事辨认的属性和分类 | 第10-13页 |
(一) 刑事辨认的属性 | 第10-11页 |
(二) 刑事辨认的分类 | 第11-13页 |
三、刑事辨认程序的主体和客体 | 第13页 |
(一) 辨认程序的审批主体 | 第13页 |
(二) 辨认程序的组织主体 | 第13页 |
(三) 辨认程序的辨识主体 | 第13页 |
(四) 辨认客体 | 第13页 |
第二部分 两大法系刑事辨认制度考察 | 第13-25页 |
一、英美法系国家的辨认制度 | 第13-21页 |
(一) 英国法 | 第13-17页 |
(二) 美国法 | 第17-21页 |
二、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的辨认制度 | 第21-25页 |
(一) 俄罗斯联邦法 | 第21-22页 |
(二) 意大利法 | 第22-24页 |
(三) 我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法 | 第24-25页 |
三、两大两系辨认制度比较总结 | 第25页 |
第三部分 辨认制度的理论分析 | 第25-37页 |
一、刑事辨认的程序规则 | 第25-30页 |
(一) 保证“辨认结论客观性”的辨认规则 | 第26-28页 |
(二) 保证“辨认程序正当性”的规则 | 第28-30页 |
二、辨认结论的证据法定位 | 第30-37页 |
(一) 辨认结论的证据资格分析 | 第30-35页 |
(二) 辨认结论的证明力分析 | 第35-36页 |
(三) 辨认笔录的制作 | 第36-37页 |
第四部分 我国辨认制度的缺陷及其完善 | 第37-45页 |
一、我国辨认制度的缺陷 | 第37-40页 |
(一) 现行立法上的缺陷 | 第37-39页 |
(二) 司法实践中操作混乱 | 第39-40页 |
二、我国辨认制度的完善 | 第40-45页 |
(一) 统一《规则》和《规定》,提升立法层次 | 第40页 |
(二) 完善辨认规则体系 | 第40-42页 |
(三) 保障犯罪嫌疑人的诉讼权利 | 第42-43页 |
(四) 完善辨认程序的其他规定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