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4页 |
| 绪论 | 第14-29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4-15页 |
|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 ·研究假设 | 第19-24页 |
| ·机会主义倾向 | 第19-20页 |
| ·有限理性 | 第20-21页 |
| ·信息不完备 | 第21-22页 |
| ·不确定性 | 第22-23页 |
| ·偏好的多样性 | 第23-24页 |
| ·研究主体界定 | 第24-25页 |
| ·研究时间界定 | 第25页 |
| ·分析方法 | 第25-28页 |
| ·制度横断面分析与制度演化分析 | 第25-26页 |
| ·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相结合 | 第26页 |
| ·行为动机 | 第26-27页 |
| ·历史主义和逻辑主义相结合 | 第27-28页 |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8-29页 |
| 1 认知、学习与制度变迁 | 第29-53页 |
| ·认知 | 第29-35页 |
| ·认知的含义 | 第29-30页 |
| ·认知图式 | 第30-31页 |
| ·认知策略 | 第31-32页 |
| ·认知结构 | 第32-33页 |
| ·认知的启发式模型 | 第33-35页 |
| ·学习 | 第35-36页 |
| ·学习的含义 | 第35-36页 |
| ·学习对制度变迁的影响 | 第36页 |
| ·制度变迁理论 | 第36-49页 |
| ·新古典的制度变迁理论 | 第37-41页 |
| ·寻找微观心理认知基础的制度变迁理论 | 第41-49页 |
| ·引入认知科学对研究制度变迁的意义 | 第49-53页 |
| 2 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产生与发展(1955-1978) | 第53-80页 |
| ·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制度产生的背景 | 第53-55页 |
| ·农业合作化运动—制度产生的契机 | 第55-58页 |
| ·经验的产生 | 第55-56页 |
| ·经验的推广 | 第56-58页 |
| ·人民公社—制度产生的体制基础 | 第58-62页 |
| ·认知改变行为 | 第58-59页 |
| ·行为扩散 | 第59-62页 |
| ·“六·二六指示”—制度观念向个体心智的嵌入 | 第62-64页 |
| ·信念促成制度—共享心智模型的筑成 | 第64-66页 |
| ·信念:制度变迁的内在因素 | 第66-77页 |
| ·毛泽东的个人信念 | 第67-69页 |
| ·从个人信念到社会信念 | 第69-77页 |
| ·源自信念的绩效 | 第77-80页 |
| 3 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衰落与恢复重建(1981-2002) | 第80-96页 |
| ·制度的衰变(1981-1992) | 第80-81页 |
| ·共享心智模型的解体—衰变的原因 | 第81-89页 |
| ·政府偏好改变 | 第81-83页 |
| ·基层政府与中央政府共享利益的丧失 | 第83-84页 |
| ·农民自我意识的觉醒 | 第84-87页 |
| ·乡村医生医德认知度的下降 | 第87-89页 |
| ·制度的内卷(1993-2002) | 第89-92页 |
| ·制度的内卷化分析 | 第92-96页 |
| ·制度内卷的含义 | 第92-93页 |
| ·制度内卷的成因 | 第93-96页 |
| 4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推行(2003年至今) | 第96-124页 |
| ·制度的创新 | 第96-100页 |
| ·创新的源泉—制度危机的出现 | 第96-97页 |
| ·创新的方式—内省 | 第97页 |
| ·制度创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 | 第97-98页 |
| ·创新点—新旧合作医疗制度比较 | 第98-100页 |
| ·创新的困境—共享心智模式型构艰难 | 第100-116页 |
| ·政府的有限理性 | 第101-104页 |
| ·农民的理性不及 | 第104-107页 |
| ·人格化交换向非人格化的交换的转向 | 第107-108页 |
| ·农民自身预期 | 第108-111页 |
| ·农民信任缺失 | 第111-115页 |
| ·定点医疗机构的态度 | 第115-116页 |
| ·干中学—制度的调整 | 第116-122页 |
| ·政府认知的调整 | 第116-119页 |
| ·农民认知行为的调整 | 第119-122页 |
| ·认知模式与制度创新 | 第122-124页 |
| 5 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对策 | 第124-132页 |
| ·建构科学合理的认知模式,实现认知“适应性效率” | 第124-125页 |
| ·充分考虑农民的认知,达成制度共识 | 第125页 |
| ·强化和重构认知图示,构建认知及知识共享的良性互动机制 | 第125-126页 |
| ·增加认知主体的认知机会 | 第126-127页 |
| ·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制度设计 | 第127-129页 |
| ·重视和加强农民心理的考察与建设 | 第129页 |
| ·优化管理和监督机制 | 第129-130页 |
| ·加强医德建设 | 第130-131页 |
| ·加快制定新农合法律法规的进程 | 第131-132页 |
| 6 结论 | 第132-138页 |
| ·制度是认知的结果 | 第132-133页 |
| ·制度变迁是认知调整的过程 | 第133页 |
| ·制度变迁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 第133-134页 |
| ·政府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 第134页 |
| ·社会大众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 第134-135页 |
| ·学习与制度变迁 | 第135页 |
| ·历史文化传统与制度变迁 | 第135-136页 |
| ·信仰、认知与制度的互动 | 第136-13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8-150页 |
| 致谢 | 第150-15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1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