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一、我国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立法、实践现状及学说 | 第10-23页 |
(一) 现行立法和司法解释的规定 | 第10-12页 |
(二) 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的实践现状 | 第12-15页 |
1. 错加、漏加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导致管辖争议或裁判错误 | 第12-13页 |
2. 通过滥加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实现地方保护 | 第13-14页 |
3. 为逃避地域管辖刻意制造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案件 | 第14-15页 |
(三) 我国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15-18页 |
1. 参诉标准不明确 | 第15页 |
2. 参诉方式不科学 | 第15-16页 |
3. 诉讼地位矛盾 | 第16-17页 |
4. 判决效力制度缺失 | 第17页 |
5. 司法解释的局限性 | 第17-18页 |
(四) 学说简介 | 第18-23页 |
1. 修补说 | 第18-19页 |
2. 取消说 | 第19-21页 |
3. 重构说 | 第21-23页 |
二、两大法系主要国家相关制度的立法、实践和理论 | 第23-39页 |
(一) 美国相关制度 | 第23-29页 |
1. 诉讼参加(Intervention) | 第23-25页 |
2. 被告引入“第三方被告”(Impleader) | 第25-29页 |
(二) 日本的诉讼参加制度 | 第29-33页 |
1. 主参加 | 第29-30页 |
2. 辅助参加 | 第30-32页 |
3. 参加效力 | 第32-33页 |
(三) 法国的参加制度 | 第33-34页 |
(四) 德国的参加制度 | 第34-38页 |
1. 主参加 | 第34-35页 |
2. 辅助参加 | 第35-37页 |
3. 诉讼告知 | 第37-38页 |
(五) 总结 | 第38-39页 |
1. 对美国诉讼参加制度的借鉴 | 第38-39页 |
2. 对大陆法系辅助参加制度的借鉴 | 第39页 |
三、我国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的重建 | 第39-61页 |
(一) 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的价值 | 第39-41页 |
1. 实现诉讼经济 | 第39-40页 |
2. 避免矛盾裁判 | 第40页 |
3. 实现程序公正 | 第40-41页 |
(二) 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的重建 | 第41-61页 |
1. 理论基点 | 第41-43页 |
2. 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参诉标准 | 第43-47页 |
3. 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参诉方式 | 第47-54页 |
4. 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诉讼地位 | 第54-58页 |
5. 判决对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效力 | 第58-61页 |
结语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后记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