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选题的来源、背景和意义 | 第11-14页 |
·选题的来源 | 第11页 |
·选题的背景 | 第11-13页 |
·选题的意义 | 第13-14页 |
·文献研究综述 | 第14-18页 |
·关于毛泽东邓小平发展思想研究 | 第14-15页 |
·关于毛泽东邓小平行政思想研究 | 第15-16页 |
·关于毛泽东邓小平发展目标、发展动力和发展路径思想等研究 | 第16-17页 |
·简要总结 | 第17-18页 |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第18-19页 |
·研究的思路 | 第18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18-19页 |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19-20页 |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创新点 | 第19-20页 |
第2章 毛泽东邓小平关于行政发展目标的思想 | 第20-27页 |
·国家建构:服务于历史使命的行政发展目标阐述 | 第20-22页 |
·建设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 | 第20-21页 |
·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 第21-22页 |
·政府认同:增强政府合法性的行政发展目标诉求 | 第22-23页 |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 第22-23页 |
·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 第23页 |
·政权建设:回归政府自身建设的行政发展目标追求 | 第23-25页 |
·建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 第24页 |
·建立强有力的政府工作系统 | 第24-25页 |
·干部培养:拓展行政主体素质的行政发展目标构想 | 第25-27页 |
·德才兼备 | 第25-26页 |
·干部队伍的“四化” | 第26-27页 |
第3章 毛泽东邓小平关于行政发展动力的思想 | 第27-34页 |
·社会公平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 第27-29页 |
·社会公平 | 第27-28页 |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 第28-29页 |
·生产关系导向与生产力导向 | 第29-30页 |
·生产关系导向 | 第29页 |
·生产力导向 | 第29-30页 |
·政治主导与经济推动 | 第30-31页 |
·政治主导 | 第30-31页 |
·经济推动 | 第31页 |
·革命与改革-发展-稳定 | 第31-34页 |
·革命动力论 | 第31-32页 |
·改革-发展-稳定动力论 | 第32-34页 |
第4章 毛泽东邓小平关于行政发展路径的思想 | 第34-44页 |
·行政发展的组织变革路径 | 第34-36页 |
·“精兵简政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 | 第34-35页 |
·“机构改革是一场革命” | 第35-36页 |
·行政发展的文化建设路径 | 第36-38页 |
·在思想政治建设中推进行政发展 | 第36-37页 |
·在社会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中推进行政发展 | 第37-38页 |
·在行政文化建设中推进行政发展 | 第38页 |
·行政发展的制度创新路径 | 第38-41页 |
·在行政伦理建设中推进行政发展 | 第38-39页 |
·在制度建设中推进行政发展 | 第39-40页 |
·在法制建设中推进行政发展 | 第40-41页 |
·行政发展的综合演进路径 | 第41-44页 |
·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推进行政发展 | 第41-42页 |
·在中央与地方利益关系的调整中推进行政发展 | 第42页 |
·在民主建设中推进行政发展 | 第42-44页 |
第5章 毛泽东邓小平行政发展思想的比较分析与当代启示 | 第44-68页 |
·毛泽东邓小平行政发展思想的共同点 | 第44-51页 |
·行政发展的指导思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 第44-48页 |
·行政发展的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的人民政府 | 第48-49页 |
·行政发展的动力: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 | 第49-50页 |
·行政发展的路径:机构改革与制度建设 | 第50-51页 |
·毛泽东邓小平行政发展思想的不同点 | 第51-56页 |
·行政发展目标服务的历史使命不同 | 第51-52页 |
·社会公平与效率价值权衡处置不同 | 第52-53页 |
·生产力导向与生产关系导向权衡取舍不同 | 第53-54页 |
·制度建设重心不同 | 第54-55页 |
·机构改革策略选择不同 | 第55-56页 |
·毛泽东邓小平行政发展思想的当代启示 | 第56-68页 |
·走中国特色的行政发展道路 | 第56-58页 |
·确立服务构建和谐社会的行政发展目标 | 第58-60页 |
·汲取可持续行政发展的实践智慧 | 第60-62页 |
·发展行政参与保障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的权利 | 第62-65页 |
·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为行政发展提供强大的价值动力 | 第65-6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一、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 第68-69页 |
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附录 | 第75-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