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4页 |
| 导论 | 第14-42页 |
| 1.问题的缘起 | 第14-18页 |
| 2.研究的意义和理论基础 | 第18-24页 |
| 3.研究背景和现状分析 | 第24-37页 |
| 4.研究的基本方法 | 第37页 |
| 5.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内容框架分析 | 第37-42页 |
| 上篇 一种新兴的视角:美育研究中的感性学视角 | 第42-86页 |
| 1 美学研究中的感性学视角 | 第43-61页 |
| ·美学之"美"的演变 | 第43-44页 |
| ·美学的尴尬 | 第44-53页 |
| ·丑在美学发展的三个历史时期的地位 | 第53-61页 |
| 2 美育研究中的感性学视角 | 第61-71页 |
| ·美育之"美"的辨析 | 第61-68页 |
| ·美育之"美"与美学之"美"的合一 | 第68-71页 |
| 3 感性学视角兴起的社会文化背景 | 第71-77页 |
| ·社会背景:转型期 | 第72-74页 |
| ·文化背景:多元化 | 第74-77页 |
| 4 感性学视角兴起的哲学基础 | 第77-86页 |
| ·西方的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哲学 | 第77-81页 |
| ·中国儒道释互补的人生论哲学 | 第81-86页 |
| 中篇 一种实然的审视:语文美育理论与实践中的感性学视角缺失 | 第86-179页 |
| 5 审美论危及语文美育的本体地位 | 第87-108页 |
| ·美育的本体地位不牢 | 第87-92页 |
| ·语文美育的本体地位不稳 | 第92-102页 |
| ·审美论对本体地位的影响 | 第102-108页 |
| 6 审美论导致语文教材美学取向的事与愿违 | 第108-124页 |
| ·教材内容整体侧重审丑 | 第109-121页 |
| ·教材的情感取向突出审丑 | 第121-124页 |
| 7 审美论导致语文教学过程价值观的诗意泛滥 | 第124-137页 |
| ·"零分作文"折射出对"个性"的误读 | 第124-128页 |
| ·语文教学过程观的诗意泛滥 | 第128-133页 |
| ·诗意泛滥的过程观的三大弊端 | 第133-137页 |
| 8 审美论意义下的语文美育实践困境 | 第137-179页 |
| ·语文美育实践中的最大矛盾 | 第137-175页 |
| ·语文美育目标的偏离 | 第175-179页 |
| 下篇 一种应然的建构:感性学意义下的语文美育理念 | 第179-273页 |
| 9 语文美育目的观 | 第179-205页 |
| ·语文美育的终极目的 | 第181-189页 |
| ·语文美育的具体目标体系 | 第189-205页 |
| 10 基于美育的语文课程资源观 | 第205-243页 |
| ·编选要增强分类意识 | 第205-214页 |
| ·解读要树立包容意识 | 第214-234页 |
| ·转变课外阅读指导观 | 第234-243页 |
| 11 基于美育的语文教学过程观 | 第243-262页 |
| ·强调主动发展的交往论 | 第243-246页 |
| ·语文教学是一个体验生命美丽与丰富的交往过程 | 第246-262页 |
| 12 语文教师美育素养观 | 第262-273页 |
| ·敏锐的审视能力 | 第262-266页 |
| ·卓越的交往智慧 | 第266-271页 |
| ·美丽的教育理想 | 第271-273页 |
| 结语 | 第273-276页 |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276-290页 |
| 附录 | 第290-291页 |
| 后记 | 第291-2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