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电楼—电气设备系统的地震反应及减震控制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1 绪论 | 第12-32页 |
·配电楼系统抗震性能研究的重要性 | 第13-14页 |
·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 | 第13页 |
·抗震设计规范改进的要求 | 第13-14页 |
·结构设计改进的要求 | 第14页 |
·配电楼系统的特点 | 第14-18页 |
·主体结构的特点 | 第15-16页 |
·电气设备的特点 | 第16-18页 |
·配电楼系统的震害特点 | 第18-21页 |
·主体结构的震害特点 | 第18-20页 |
·电气设备的震害特点 | 第20-2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1-26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2-24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4-26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6-27页 |
参考文献 | 第27-32页 |
2 配电楼系统的计算模型及动力分析方法 | 第32-52页 |
·引言 | 第32-33页 |
·考虑主—子结构相互作用的简化计算模型 | 第33-34页 |
·串联计算模型 | 第33页 |
·层间剪切模型 | 第33-34页 |
·配电楼系统地震反应方程 | 第34-44页 |
·动力分析模型 | 第34-35页 |
·运动微分方程的建立 | 第35-44页 |
·动力分析方法 | 第44-49页 |
·时程分析方法 | 第44-46页 |
·弹塑性恢复力模型 | 第46-49页 |
·小结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3 配电楼系统模态分析 | 第52-66页 |
·模态分析方法 | 第52-53页 |
·配电楼系统模态分析 | 第53-64页 |
·PDL1系统模态分析 | 第54-59页 |
·PDL2系统模态分析 | 第59-64页 |
·小结 | 第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4 配电楼系统地震反应分析 | 第66-87页 |
·输入地震动的选择 | 第66-69页 |
·地震动类型 | 第66页 |
·输入地震动的选择 | 第66-69页 |
·输入地震动的调幅 | 第69页 |
·计算模型及参数 | 第69-70页 |
·PDL1系统的地震反应分析 | 第70-75页 |
·主体结构计算结果 | 第70-74页 |
·电气设备计算结果 | 第74-75页 |
·PDL2系统的地震反应分析 | 第75-85页 |
·主体结构计算结果 | 第75-82页 |
·电气设备计算结果 | 第82-85页 |
·小结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7页 |
5 多维地震动作用下配电楼系统地震反应分析 | 第87-100页 |
·引言 | 第87-88页 |
·多维地震动作用下配电楼系统的运动方程 | 第88-89页 |
·运动方程 | 第88页 |
·多维地震动输入 | 第88-89页 |
·多维地震动作用下PDL1系统的地震反应分析 | 第89-93页 |
·主体结构计算结果 | 第89-92页 |
·电气设备计算结果 | 第92-93页 |
·多维地震动作用下PDL2系统的地震反应分析 | 第93-98页 |
·主体结构计算结果 | 第93-96页 |
·电气设备计算结果 | 第96-97页 |
·不同参数对系统地震反应分析的影响 | 第97-98页 |
·小结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0页 |
6 近断层地震动对配电楼系统地震反应的影响 | 第100-114页 |
·近断层地震动特征 | 第100-102页 |
·近断层地震动记录 | 第102-105页 |
·台湾集集近断层地震动记录 | 第102-104页 |
·美国北岭近断层地震动记录 | 第104-105页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105-111页 |
·主体结构计算结果 | 第105-111页 |
·电气设备计算结果 | 第111页 |
·小结 | 第111-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14页 |
7 配电楼系统减震控制研究 | 第114-130页 |
·振动控制方法 | 第115-116页 |
·隔震支座基本特点 | 第116-120页 |
·隔震支座分类 | 第116-117页 |
·隔震支座的力学模型 | 第117-120页 |
·配电楼隔震系统分析模型及运动方程 | 第120-121页 |
·配电楼隔震系统地震反应分析 | 第121-127页 |
·PDL1隔震系统地震反应分析 | 第121-123页 |
·PDL2隔震系统地震反应分析 | 第123-127页 |
·配电楼隔震系统在近断层地震区的地震反应 | 第127-128页 |
·小结 | 第128-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30页 |
8 配电楼系统抗震设计建议 | 第130-138页 |
·配电楼系统的性能目标 | 第130-133页 |
·抗震性能水平的划分 | 第130-131页 |
·配电楼系统的抗震性能目标建议 | 第131-132页 |
·层间位移角限值的建议 | 第132-133页 |
·角柱内力系数的建议 | 第133页 |
·水平向减震系数的建议 | 第133页 |
·电气设备动力放大系数的建议 | 第133页 |
·配电楼系统的抗震构造措施建议 | 第133-136页 |
·主体结构的抗震构造措施建议 | 第134页 |
·电气设备的抗震构造措施建议 | 第134-135页 |
·隔震层的抗震构造措施建议 | 第135-136页 |
·小结 | 第136页 |
参考文献 | 第136-138页 |
9 结论与展望 | 第138-142页 |
·主要结论 | 第138-140页 |
·研究展望 | 第140-142页 |
致谢 | 第142-14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获奖情况 | 第143-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