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英文摘要 | 第10-13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3-18页 |
·研究区域自然概况 | 第13-14页 |
·长叶红砂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植物耐盐机理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方案 | 第16-18页 |
·研究目的、意义 | 第16-17页 |
·研究方案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第18-21页 |
·样地的确定 | 第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21页 |
·野外样品的采集和预处理 | 第18-19页 |
·室内长叶红砂幼苗的培养和NaCl胁迫处理 | 第19页 |
·指标的测定 | 第19-20页 |
·数据的处理 | 第20-21页 |
第三章 长叶红砂水分参数季节动态及与生境间关系研究 | 第21-28页 |
·四个样地土壤含水量和盐分的变化 | 第21页 |
·长叶红砂PV曲线水分参数的季节变化 | 第21-23页 |
·饱和含水量时的最大渗透势 | 第22页 |
·初始质壁分离时的渗透势 | 第22页 |
·初始质壁分离时渗透水相对含量与相对含水量 | 第22-23页 |
·质外体水的相对含量和束缚水与自由水的比值 | 第23页 |
·饱和含水量时的最大渗透势与初始质壁分离时的渗透势之差 | 第23页 |
·不同生境长叶红砂PV曲线水分参数的比较 | 第23-25页 |
·讨论 | 第25-28页 |
·不同盐分生境下长叶红砂水分参数特征探讨 | 第25-26页 |
·长叶红砂水分参数随生境和季节变化特征探讨 | 第26-28页 |
第四章 不同生境红砂属两种植物水分参数比较研究 | 第28-32页 |
·饱和含水量时的最大渗透势和初始质壁分离时的渗透势 | 第28页 |
·初始质壁分离时渗透水相对含量与相对含水量 | 第28-29页 |
·质外体水的相对含量和束缚水与自由水的比值 | 第29-30页 |
·讨论 | 第30-32页 |
·红砂属两种植物抗盐性差异探讨 | 第30页 |
·长叶红砂濒危机制探讨 | 第30-32页 |
第五章 长叶红砂与红砂内源激素含量比较及生境间差异性研究 | 第32-36页 |
·不同生境长叶红砂、红砂叶片ABA含量的变化 | 第32-33页 |
·不同生境长叶红砂、红砂叶片IAA含量的变化 | 第33页 |
·不同生境长叶红砂、红砂叶片ZR含量的变化 | 第33页 |
·不同生境长叶红砂、红砂叶片GA_3含量的变化 | 第33-34页 |
·不同生境长叶红砂内源激素比值的研究 | 第34页 |
·讨论 | 第34-36页 |
·特有种长叶红砂的与广布种红砂内源激素特征比较 | 第34-35页 |
·长叶红砂叶片内源激素生境间差异性探讨 | 第35-36页 |
第六章 NaCl胁迫下长叶红砂幼苗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 | 第36-40页 |
·NaCl胁迫下长叶红砂幼苗株高和相对生长率 | 第36页 |
·NaCl胁迫下长叶红砂幼苗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 | 第36-38页 |
·NaCl胁迫下长叶红砂幼苗ABA含量的变化 | 第36-37页 |
·NaCl胁迫下长叶红砂幼苗IAA含量的变化 | 第37页 |
·NaCl胁迫下长叶红砂幼苗ZR含量的变化 | 第37-38页 |
·NaCl胁迫下长叶红砂幼苗GA_3含量的变化 | 第38页 |
·NaCl胁迫下长叶红砂幼苗(ZR+GA_3+ZR)/ABA的变化 | 第38页 |
·讨论 | 第38-40页 |
第七章 长叶红砂与红砂抗氧化酶系统比较及生境间差异性研究 | 第40-43页 |
·不同生境长叶红砂、红砂叶片MDA含量的变化 | 第40页 |
·不同生境长叶红砂、红砂叶片SOD活性的变化 | 第40-41页 |
·不同生境长叶红砂、红砂叶片POD活性的变化 | 第41页 |
·不同生境长叶红砂、红砂叶片CAT活性的变化 | 第41-42页 |
·讨论 | 第42-43页 |
第八章 NaCl胁迫下长叶红砂幼苗抗氧化酶系统研究 | 第43-46页 |
·NaCl胁迫对长叶红砂幼苗MDA含量的影响 | 第43页 |
·NaCl胁迫对长叶红砂叶片SOD、POD和CAT活性的影响 | 第43-45页 |
·NaCl胁迫下长叶红砂幼苗膜系统保护酶之间的关系 | 第45-46页 |
第九章 主要结论 | 第46-48页 |
文献综述 | 第48-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附录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