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引言 | 第9-16页 |
| 1.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第9页 |
| 2.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9-14页 |
| ·贺兰山植物研究进展 | 第9-10页 |
| ·山地生态学研究进展 | 第10-14页 |
| ·山地植被研究进展 | 第11页 |
| ·山地气候的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 ·植被与气候耦合研究 | 第13-14页 |
| 3.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 第一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6-20页 |
| 1.研究区地理位置 | 第16-17页 |
| 2.地质、地貌 | 第17页 |
| 3.气候、水文 | 第17-18页 |
| 4.土壤 | 第18-20页 |
| 第二章 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 第20-24页 |
| 1.野外的群落数据采集 | 第20-21页 |
| 2.影像数据与DEM数据及处理 | 第21页 |
| 3.植物群落调查方法 | 第21页 |
| ·草本群落 | 第21页 |
| ·乔、灌木群落 | 第21页 |
| 4.植物水分生态类型的划分及各水分生态类型的比例计算 | 第21-22页 |
| 5.深山度 | 第22页 |
| 6.开敞度 | 第22-23页 |
| 7.Jaccard指数 | 第23页 |
| 8.距离测定 | 第23页 |
| 9.植物群落下限与上限的确定 | 第23-24页 |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4-49页 |
| 1.植物群落随距离山外距离的变化 | 第24-45页 |
| ·贺兰沟 | 第24-25页 |
| ·苏峪沟 | 第25-27页 |
| ·庆沟 | 第27-29页 |
| ·甘沟 | 第29-30页 |
| ·池南沟 | 第30-32页 |
| ·古拉本沟 | 第32-34页 |
| ·北寺沟 | 第34-36页 |
| ·正沟 | 第36-38页 |
| ·哈拉乌北沟 | 第38-40页 |
| ·雪岭子沟 | 第40-42页 |
| ·匣子沟 | 第42-45页 |
| 2.植物群落在距山外不同距离处垂直分布的变化 | 第45-46页 |
| 3.垂直高度及坡向上的植物群落的变化 | 第46-47页 |
| 4.山脊、坡顶植物群落的特征 | 第47-48页 |
| 5.同一海拔植物群落在不同坡向,坡度上的差异 | 第48-49页 |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第49-53页 |
| 1.贺兰山理想状况下植物群落的分布模式图 | 第49-50页 |
| 2.深山效应与深山度 | 第50-51页 |
| 3.产生深山效应的原因讨论 | 第51-52页 |
| 4.对不同的地形要素上植物群落存在显著差异的解释 | 第52页 |
| 5.干旱区山地浅山区的垂直带谱倒置现象及其表达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