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1. 引言 | 第10-11页 |
2. 研究材料和研究方法 | 第11-19页 |
·试验地概况 | 第11页 |
·实验材料 | 第11-12页 |
·试验所用主要仪器 | 第12-13页 |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3-14页 |
·杂交处理 | 第13页 |
·生物量和形态学性状的测量 | 第13-14页 |
·形态学性状的统计分析 | 第14页 |
·SSR分子标记分析 | 第14-19页 |
·苜蓿基因组 DNA的提取与检测 | 第14-15页 |
·SSR引物筛选 | 第15页 |
·PCR扩增体系及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15页 |
·PCR产物检测 | 第15-17页 |
·玻璃板前处理 | 第15-16页 |
·灌胶 | 第16页 |
·电泳前 PCR产物进行前处理 | 第16页 |
·预电泳 | 第16页 |
·电泳 | 第16页 |
·银染显色 | 第16-17页 |
·记录图像 | 第17页 |
·SSR扩增条带统计 | 第17页 |
·遗传多样性统计方法 | 第17-18页 |
·遗传距离统计方法 | 第18页 |
·相关性分析 | 第18-19页 |
3. 亲本苜蓿分析 | 第19-38页 |
·亲本苜蓿形态学性状比较分析 | 第19-30页 |
·24株苜蓿亲本形态学性状比较 | 第19-21页 |
·24株苜蓿亲本形态学变异分析 | 第21-22页 |
·形态学性状主成份分析 | 第22-24页 |
·遗传距离及聚类分析 | 第24-28页 |
·形态学性状和生物量之间相关性分析 | 第28-30页 |
·亲本 SSR分子标记分析 | 第30-36页 |
·提取苜蓿基因组DNA | 第30页 |
·SSR反应体系条件的优化和建立 | 第30-32页 |
·苜蓿亲本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 | 第32-36页 |
·亲本苜蓿形态学和分子标记相关性分析 | 第36-38页 |
4. F1代杂交种分析 | 第38-49页 |
·F1代苜蓿生物量和形态学性状比较分析 | 第38-46页 |
·F1代苜蓿亲本来源 | 第38页 |
·F1代苜蓿生物量和形态学性状分析 | 第38-40页 |
·F1代苜蓿生物量和形态学性状相关性分析 | 第40-41页 |
·F1代苜蓿与其亲本形态学性状相关性分析 | 第41-44页 |
·F1代杂交种间的聚类和DCA分析 | 第44-46页 |
·子代苜蓿的EST-SSR分析 | 第46-49页 |
·F1代杂交种 DNA提取和 EST-SSR引物的筛选 | 第46页 |
·F1代杂交种 EST-SSR引物的PCR扩增分析 | 第46-49页 |
5. 结论 | 第49-51页 |
·苜蓿亲本形态学和分子标记分析 | 第49页 |
·F1代杂交种形态学和分子标记分析 | 第49-50页 |
·F1代杂交种杂种优势分析 | 第50-51页 |
6. 讨论 | 第51-52页 |
文献综述 | 第52-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64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