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3-16页 |
·国外研究述评 | 第13-15页 |
·国内研究述评 | 第15-16页 |
·研究方法、思路和框架 | 第16-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论文框架 | 第17-19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现状及三大困境分析 | 第20-25页 |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现状 | 第20-22页 |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发展历程 | 第20页 |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发展特点 | 第20-21页 |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缺陷 | 第21-22页 |
·信用担保体系的主体模式困境 | 第22页 |
·商业性担保规模超过政策性担保规模的“主体异位” | 第22页 |
·政策性担保机构运作模式趋于商业性担保机构 | 第22页 |
·各类担保机构的风控模式趋于银行化 | 第22-23页 |
·担保机构的盈利模式困境 | 第23-25页 |
·担保业务品种少、盈利空间小 | 第23页 |
·高利贷成担保公司的生存之道 | 第23-25页 |
第三章 我国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的市场定位研究 | 第25-30页 |
·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在担保市场中的定位现状 | 第25页 |
·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市场定位的依据 | 第25-28页 |
·第一还款来源(承保企业基础条件) | 第25-27页 |
·第二还款来源(反担保条件) | 第27-28页 |
·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的定位选择 | 第28-30页 |
·评估组合 | 第28页 |
·构建担保机构的市场定位二维模型 | 第28-30页 |
第四章 国际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分析与启示 | 第30-36页 |
·美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 第30-31页 |
·美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概况 | 第30页 |
·美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主要特点 | 第30-31页 |
·日本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 第31-32页 |
·日本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概况 | 第31页 |
·日本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主要特点 | 第31-32页 |
·我国台湾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 第32-34页 |
·台湾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概况 | 第32-33页 |
·台湾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主要特点 | 第33-34页 |
·对我国构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启示 | 第34-36页 |
·政策性定位 | 第34页 |
·担保对象明确 | 第34页 |
·成立非营利性且专门负责管理的担保机构 | 第34-35页 |
·没有专门从事贷款担保业务的商业性担保机构 | 第35-36页 |
第五章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重构与完善 | 第36-50页 |
·商业性担保机构为担保体系主体的局限性 | 第36-37页 |
·重构以政策性担保为主体的担保体系 | 第37-39页 |
·担保体系的政策性首要功能 | 第37页 |
·政策性担保机构的优势 | 第37-38页 |
·规范政策性担保机构的运作 | 第38-39页 |
·担保机构市场定位的两种模式分析 | 第39-44页 |
·以业务领域为依据的模式 | 第39-40页 |
·以担保机构类型为依据的模式 | 第40-44页 |
·构建基于担保市场定位的财政补贴新模式 | 第44-48页 |
·建立财政补贴制度的必要性 | 第44页 |
·现行财政补贴模式的局限性 | 第44页 |
·构建财政补贴新制度 | 第44-45页 |
·两种市场定位模式的财政补贴方法 | 第45-48页 |
·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议 | 第48-50页 |
·完善担保体系的法律法规 | 第48页 |
·加强对担保机构的监管 | 第48-49页 |
·加大担保机构与银行的合作力度 | 第49页 |
·建立中小企业信用征信体系 | 第49-50页 |
第六章 案例分析—担保公司市场定位的优化 | 第50-55页 |
·案例背景 | 第50-51页 |
·A 担保公司的基本情况 | 第50页 |
·申请担保人——B 食品有限公司 | 第50-51页 |
·对该项业务的综合评估 | 第51-53页 |
·该项目第一还款来源的评估 | 第51-52页 |
·该项目第二还款来源的评估 | 第52-53页 |
·该项目的综合评估 | 第53页 |
·A 担保公司市场定位的优化 | 第53-55页 |
·A 担保公司的市场环境分析 | 第53-54页 |
·A 担保公司市场定位优化的建议 | 第54-55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61-62页 |
中文摘要 | 第62-65页 |
ABSTRACT | 第65-69页 |
附 文献报告综述 | 第69-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