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20页 |
·论文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研究思路 | 第15-17页 |
·松辽盆地火山岩储层预测存在的问题和难点 | 第15页 |
·研究思路 | 第15-17页 |
·主要研究成果与创新点 | 第17-20页 |
·主要研究成果 | 第17-18页 |
·创新点 | 第18-20页 |
第2章 火山岩及火山岩储层特征 | 第20-39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21-23页 |
·构造与断裂特征 | 第21-22页 |
·地层与沉积特征 | 第22-23页 |
·成藏主要因素 | 第23页 |
·火山岩岩石类型与火山岩岩相 | 第23-26页 |
·火山岩岩石类型 | 第23-24页 |
·火山岩岩相 | 第24-26页 |
·火山岩相和亚相特征及与测井、地震相的转换 | 第26-35页 |
·火山岩亚相特征 | 第26-28页 |
·松辽盆地火山岩测井相和地震相特征 | 第28-35页 |
·火山岩储层特征 | 第35-39页 |
·火山岩储层的储集空间类型及组合 | 第35-38页 |
·松辽盆地火山岩储层物性与岩性、岩相的关系 | 第38-39页 |
第3章 火山岩储层精细构造解释技术研究 | 第39-49页 |
·精细的地震-地质层位标定技术 | 第39-41页 |
·断层体解释技术 | 第41-45页 |
·相干分析技术 | 第41-44页 |
·瞬时倾角预测技术 | 第44-45页 |
·成图方法及精度分析 | 第45-49页 |
·成图方法 | 第45-47页 |
·成图精度分析 | 第47-49页 |
第4章 火山岩储层预测技术研究 | 第49-111页 |
·火山岩储层定性识别技术 | 第49-57页 |
·火山岩的地震特征及其识别方法 | 第49-52页 |
·火山机构综合识别技术研究 | 第52-57页 |
·火山岩相平面分布预测技术 | 第57-66页 |
·岩相预测研究方法 | 第57-59页 |
·应用效果 | 第59-66页 |
·火山岩储层定量预测技术 | 第66-92页 |
·火山岩储层敏感性测井参数分析 | 第66-67页 |
·模拟退火反演方法预测火山岩储层分布 | 第67-71页 |
·井控地震储层预测技术 | 第71-92页 |
·火山岩储层裂缝叠后地震预测技术 | 第92-104页 |
·叠后地震裂缝预测方法 | 第92-104页 |
·火山岩储层含气性预测技术 | 第104-108页 |
·SDD油气检测方法 | 第104-106页 |
·分频反射强度分析方法 | 第106-108页 |
·多参数多手段有效储层综合预测技术 | 第108-111页 |
第5章 徐中地区火山岩储层综合预测及发育特征 | 第111-134页 |
·徐中地区精细构造解释及发育特征 | 第111-122页 |
·层位标定 | 第111-114页 |
·层位对比解释 | 第114页 |
·断层解释 | 第114-116页 |
·反射终止线解释 | 第116页 |
·构造成图及精度分析 | 第116-117页 |
·构造及断裂特征描述 | 第117-122页 |
·徐中地区火山岩储层预测及发育特征 | 第122-127页 |
·徐中地区火山岩定性解释 | 第123-124页 |
·徐中地区火山岩储层定量解释 | 第124-127页 |
·营一段微裂缝预测 | 第127-128页 |
·营一段火山岩储层含气性预测 | 第128-132页 |
·利用SDD油气检测方法预测含气性 | 第128-129页 |
·应用分频强度分析方法预测徐中地区的火山岩含气范围 | 第129-130页 |
·井-震结合圈定气藏的分布范围 | 第130-131页 |
·徐家围子断陷区营城组火山岩储层及气藏分布特征 | 第131-132页 |
·应用效果分析 | 第132-134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4-137页 |
·结论 | 第134-136页 |
·构造、断裂与储层特征 | 第134页 |
·火山岩精细构造解释方法 | 第134页 |
·火山岩储层定性预测技术 | 第134-135页 |
·火山岩储层定量预测技术 | 第135页 |
·火山岩储层裂缝预测技术 | 第135页 |
·含气性检测技术 | 第135-136页 |
·展望 | 第136-137页 |
致谢 | 第137-138页 |
参考文献 | 第138-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