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二叠纪层序充填与沉积物分布规律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4-32页 |
·研究现状 | 第14-26页 |
·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岩相古地理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硅质岩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研究区研究现状 | 第22-26页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26-28页 |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 第28-30页 |
·研究思路 | 第28页 |
·研究内容 | 第28-30页 |
·完成的工作量 | 第30-31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31-32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 | 第32-50页 |
·区域构造 | 第32-39页 |
·区域构造背景 | 第32-34页 |
·构造演化特征 | 第34-36页 |
·同生断裂和火山活动 | 第36-39页 |
·区域地层 | 第39-50页 |
·地层划分 | 第40页 |
·地层分述 | 第40-50页 |
第3章 硅质岩的特征及成因 | 第50-79页 |
·岩石学特征 | 第50-53页 |
·中二叠统茅口组 | 第50-51页 |
·上二叠统吴家坪组 | 第51-53页 |
·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53-60页 |
·中二叠统茅口组 | 第53-58页 |
·上二叠统吴家坪组 | 第58-60页 |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60-67页 |
·中二叠统茅口组 | 第60-64页 |
·上二叠统吴家坪组 | 第64-67页 |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67-72页 |
·中二叠统茅口组 | 第70页 |
·上二叠统吴家坪组 | 第70-72页 |
·硅、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72-76页 |
·硅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72-75页 |
·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75-76页 |
·硅质岩成因 | 第76-79页 |
·中二叠统茅口组 | 第77-78页 |
·上二叠统吴家坪组 | 第78-79页 |
第4章 沉积体系 | 第79-97页 |
·沉积体系划分 | 第79-80页 |
·沉积体系特征 | 第80-93页 |
·滨岸—潮坪沉积体系 | 第80页 |
·碳酸盐缓坡沉积体系 | 第80-82页 |
·碳酸盐台地沉积体系 | 第82-90页 |
·台盆沉积体系 | 第90-93页 |
·沉积模式及演化 | 第93-97页 |
·沉积模式 | 第93-94页 |
·沉积模式演化 | 第94-97页 |
第5章 层序充填特征 | 第97-127页 |
·层序界面特征和成因类型 | 第97-102页 |
·层序界面特征 | 第97-100页 |
·层序界面的成因类型 | 第100-102页 |
·层序划分 | 第102-104页 |
·层序划分标志 | 第102-104页 |
·川东地区二叠系层序划分 | 第104页 |
·层序充填特征 | 第104-113页 |
·二叠系层序特征 | 第104-112页 |
·二叠系层序对比 | 第112-113页 |
·层序发育的控制因素 | 第113-125页 |
·海平面变化对层序发育的控制 | 第113-123页 |
·构造沉降对层序发育的控制 | 第123页 |
·气候因素对层序发育的控制 | 第123-124页 |
·沉积物供给对层序发育的控制 | 第124页 |
·综合因素对层序发育的联合控制 | 第124-125页 |
·层序充填与盆地演化 | 第125-127页 |
第6章 沉积物分布规律研究 | 第127-158页 |
·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 第127-153页 |
·编图思路及成图单元选择 | 第127-128页 |
·黄泥塘构造地震相平面展布特征 | 第128-134页 |
·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演化 | 第134-153页 |
·沉积盆地演化 | 第153-158页 |
·茅口早期岩浆深部活动 | 第153-155页 |
·茅口晚期岩浆上拱 | 第155页 |
·茅口末期平行不整合面形成 | 第155-156页 |
·吴家坪早期火山喷发 | 第156页 |
·长兴期火山活动结束 | 第156-158页 |
第7章 结论 | 第158-162页 |
致谢 | 第162-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163-178页 |
附录 | 第178-1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