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动场地残余变形特征及预测模型研究--以307国道山西天子庙隧道场地为例
致谢 | 第1-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16页 |
1 绪论 | 第16-24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6-17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开采沉陷研究 | 第17-19页 |
·残余变形研究 | 第19-21页 |
·存在问题 | 第21页 |
·研究目标与技术路线 | 第21-24页 |
·研究目标 | 第22-23页 |
·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2 研究区地质环境 | 第24-30页 |
·自然地理 | 第24-25页 |
·地层及煤层赋存 | 第25-27页 |
·地层结构 | 第25-26页 |
·煤层赋存 | 第26-27页 |
·区域地质构造 | 第27-29页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9-30页 |
3 研究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 第30-59页 |
·采空区分布 | 第30-44页 |
·煤层开采状况 | 第30页 |
·采空区分布勘查 | 第30-44页 |
·垮落带压密程度 | 第44-48页 |
·岩体结构特征及其工程质量 | 第48-58页 |
·岩石物理力学性质 | 第48-49页 |
·工程地质岩组划分 | 第49-52页 |
·岩体结构类型特征 | 第52-53页 |
·岩体工程质量评价 | 第53-58页 |
·小结 | 第58-59页 |
4 采空区残余变形监测研究 | 第59-70页 |
·监测目的与意义 | 第59页 |
·监测系统的设计与施测 | 第59-65页 |
·采空区分层残余变形监测 | 第60-62页 |
·隧道侧壁沉降监测 | 第62页 |
·隧道围岩、砌衬应力监测 | 第62-63页 |
·观测频度与精度 | 第63-65页 |
·监测成果及分析 | 第65-69页 |
·采空区分层残余变形 | 第65-67页 |
·隧道侧壁沉降 | 第67页 |
·围岩及衬砌应力 | 第67-69页 |
·小结 | 第69-70页 |
5 采空区残余变形的非线性机理 | 第70-95页 |
·采空区最大下沉研究 | 第70-75页 |
·采空区地表下沉变形特征 | 第70-72页 |
·采空区地表下沉系数 | 第72-75页 |
·垮落介质固结变形特征 | 第75-82页 |
·试验方法及条件 | 第75-76页 |
·试验及分析 | 第76-79页 |
·试验成果理论与实践意义 | 第79-82页 |
·残余变形的时间影响参数 | 第82-84页 |
·时间影响参数的“黑箱” | 第84-86页 |
·采动残余变形预测模型 | 第86-93页 |
·概率积分计算模型简介 | 第86-88页 |
·采动残余变形预测模型建立 | 第88页 |
·采动残余变形预测 | 第88-93页 |
·小结 | 第93-95页 |
6 采空区残余变形的数值模拟研究 | 第95-118页 |
·数值计算方法 | 第95-96页 |
·地质体几何模型 | 第96-103页 |
·材料参数确定 | 第103-104页 |
·模拟结果分析 | 第104-117页 |
·残余变形量分析 | 第104-106页 |
·应力分析 | 第106-112页 |
·残余沉降长期效应 | 第112-113页 |
·动载“活化”效应 | 第113-117页 |
·小结 | 第117-118页 |
7 结论 | 第118-121页 |
·结论 | 第118-119页 |
·创新点 | 第119-120页 |
·展望 | 第120-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31页 |
作者简历 | 第131-133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