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隧道施工围岩稳定性及衬砌可靠度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 绪论 | 第9-18页 |
·问题提出 | 第9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10-16页 |
·隧道围岩稳定性 | 第10-12页 |
·围岩大变形机制 | 第12-13页 |
·围岩本构关系分析的理论研究 | 第13-14页 |
·围岩支护理论 | 第14-15页 |
·围岩变形的监控量测 | 第15页 |
·可靠度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6-18页 |
·研究内容和目标 | 第16-17页 |
·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2 共和隧道主要工程地质条件 | 第18-24页 |
·共和隧道工程概述 | 第18页 |
·共和隧道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 第18-20页 |
·共和隧道自然地理 | 第18-19页 |
·共和隧道隧质区地质构造 | 第19页 |
·共和隧道水文地质条件 | 第19-20页 |
·场地围岩等级及洞身段地质评价 | 第20-22页 |
·隧道围岩分级 | 第20页 |
·隧道洞身段工程地质评价 | 第20-22页 |
·共和隧道存在的地质隐患及隐患分析 | 第22-23页 |
·隧道瓦斯 | 第22页 |
·隧道围岩开挖变形 | 第22页 |
·共和隧道地质隐患分析 | 第22-23页 |
·施工中遇到的工程问题 | 第23页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3 隧道围岩力学特性实验研究 | 第24-38页 |
·岩石力学特性试验方法介绍 | 第24-26页 |
·实验室常规试验法 | 第24-25页 |
·室内声波探测法 | 第25-26页 |
·室内蠕变实验 | 第26页 |
·共和隧道页岩实验结果 | 第26-30页 |
·室内常规试验结果 | 第26-28页 |
·饱和水试样声波探测实验数据 | 第28-29页 |
·页岩流变特性研究实验数据 | 第29-30页 |
·共和隧道页岩试验数据分析 | 第30-36页 |
·基本岩石力学参数与围压的相关模型 | 第30-31页 |
·浸水时间与岩石力学参数的相关模型 | 第31-33页 |
·共和隧道页岩流变特性的相关模型 | 第33-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4 共和隧道稳定性分析及支护措施研究 | 第38-74页 |
·隧道支护理论研究 | 第38-48页 |
·地下洞室开挖后围岩应力分析 | 第38-40页 |
·围岩大变形支护原理 | 第40-42页 |
·围岩支护抗力计算 | 第42-44页 |
·围岩与支护结构的作用机理分析 | 第44-46页 |
·新奥法隧道支护理论 | 第46-48页 |
·基于ANSYS 的围岩稳定性数值模拟研究 | 第48-57页 |
·ANSYS 有限元软件简介 | 第48页 |
·有限元计算简化过程 | 第48-49页 |
·有限元模拟过程 | 第49-52页 |
·隧道模拟结果分析 | 第52-55页 |
·埋深对隧道变形的影响分析 | 第55-56页 |
·隧道锚杆支护结构受力分析 | 第56-57页 |
·共和隧道围岩大变形支护措施 | 第57-65页 |
·隧道围岩支护原则 | 第57-58页 |
·隧道衬砌及支护措施预设计 | 第58-61页 |
·隧道围岩松动圈探测 | 第61-64页 |
·隧道施工阶段围岩支护措施 | 第64-65页 |
·共和隧道现场监控量测 | 第65-73页 |
·监控量测方案 | 第66-69页 |
·监控量测成果分析 | 第69-73页 |
·小结 | 第73-74页 |
5 隧道围岩衬砌结构长期可靠性研究 | 第74-89页 |
·可靠性分析的基本原理 | 第74-77页 |
·结构极限状态与功能函数 | 第75-76页 |
·失效概率与结构可靠度 | 第76-77页 |
·结构可靠指标 | 第77页 |
·结构可靠度分析的方法 | 第77-79页 |
·中心点法 | 第77-78页 |
·演算点法(JC 法) | 第78页 |
·随机有限元法 | 第78-79页 |
·Mento Carlo 法 | 第79-81页 |
·Mento Carlo 法基本原理 | 第79-80页 |
·随机参数的产生 | 第80页 |
·随机变量的抽取 | 第80-81页 |
·衬砌结构可靠度分析中极限状态方程的建立 | 第81-83页 |
·混凝土和砌体偏压构件的极限承载力 | 第81-82页 |
·整体式衬砌极限状态设计式的建立 | 第82-83页 |
·蒙特卡洛法结果分析 | 第83-88页 |
·随机输入参数的分布函数图 | 第83-84页 |
·统计分析 | 第84-88页 |
·小结 | 第88-89页 |
6 结论及展望 | 第89-91页 |
·主要结论 | 第89-90页 |
·展望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6页 |
附录 | 第96页 |
A. 作者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6页 |
B. 作者学习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