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埋偏压黄土连拱隧道施工力学效应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图表目录 | 第10-15页 |
图目录 | 第10-14页 |
表目录 | 第14-15页 |
1 绪论 | 第15-28页 |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1页 |
·黄土力学本构模型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连拱隧道设计施工技术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连拱隧道计算方法研究现状 | 第21页 |
·依托工程简介 | 第21-25页 |
·地质条件分析 | 第21-23页 |
·设计概况 | 第23-25页 |
·施工方案 | 第25页 |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5-28页 |
·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技术路线 | 第26-28页 |
2 浅埋偏压黄土连拱隧道设计及施工技术研究 | 第28-51页 |
·概述 | 第28页 |
·浅埋偏压黄土连拱隧道设计技术研究 | 第28-45页 |
·连拱隧道结构型式 | 第28-31页 |
·荷载的确定 | 第31-33页 |
·中隔墙设计 | 第33-37页 |
·防排水设计 | 第37-41页 |
·支护参数设计 | 第41-45页 |
·浅埋偏压黄土连拱隧道施工技术研究 | 第45-50页 |
·施工方法 | 第45-47页 |
·中隔墙施工技术 | 第47-48页 |
·黄土地段隧道施工技术要求 | 第48-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3 Q_2 原状黄土力学特性室内试验研究 | 第51-64页 |
·概述 | 第51-52页 |
·试样的选取与制作 | 第52页 |
·Q_2 原状黄土的物理性质试验 | 第52-53页 |
·Q_2 原状黄土的力学性质试验 | 第53-54页 |
·Q_2 原状黄土的力学特性试验结果分析 | 第54-62页 |
·Q_2 原状黄土强度参数 | 第62-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4 施工方法对浅埋偏压黄土连拱隧道受力的影响 | 第64-110页 |
·概述 | 第64页 |
·数值方法基本原理 | 第64-68页 |
·本构模型的选择 | 第68-74页 |
·FLAC~(3D) 本构模型介绍 | 第68-69页 |
·摩尔—库仑模型 | 第69-72页 |
·应变硬化—软化模型 | 第72-74页 |
·数值模型的建立 | 第74-80页 |
·数值计算基本假设 | 第74-75页 |
·数值模型及计算参数 | 第75-77页 |
·控制截面和关键点 | 第77-80页 |
·三导洞法施工过程数值模拟分析 | 第80-95页 |
·开挖方案 | 第80页 |
·应力分析 | 第80-85页 |
·变形分析 | 第85-89页 |
·控制点计算结果分析 | 第89-95页 |
·中导洞台阶法施工过程数值模拟分析 | 第95-108页 |
·开挖方案 | 第95-96页 |
·应力分析 | 第96-98页 |
·变形分析 | 第98-101页 |
·控制点计算结果分析 | 第101-108页 |
·两种开挖方法对比分析 | 第108-109页 |
·本章小结 | 第109-110页 |
5 浅埋偏压黄土连拱隧道开挖面空间效应分析 | 第110-123页 |
·概述 | 第110页 |
·数值模型建立 | 第110-111页 |
·模型计算范围 | 第110页 |
·施工方案的简化 | 第110-111页 |
·开挖面空间效应 | 第111-115页 |
·左右洞施工的相互影响 | 第115-117页 |
·中隔墙计算结果分析 | 第117-121页 |
·本章小结 | 第121-123页 |
6 结论及建议 | 第123-125页 |
·结论 | 第123-124页 |
·建议 | 第124-125页 |
致谢 | 第125-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29页 |
附录 | 第129页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29页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