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一、引言 | 第9-19页 |
| (一) 问题提出的背景 | 第9-11页 |
| 1. 教师课堂提问的重要价值 | 第9-10页 |
| 2. 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课堂提问的重要性 | 第10页 |
| 3. 目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课堂提问存在问题 | 第10-11页 |
|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8页 |
| 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6页 |
| 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6-17页 |
| 3. 总结与反思 | 第17-18页 |
| (三)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8-19页 |
| 1. 目的 | 第18-19页 |
| 2. 意义 | 第19页 |
|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 第19-22页 |
| (一) 建构主义理论 | 第19-20页 |
| (二) 认知性道德发展理论 | 第20-21页 |
| (三) “布卢姆——特纳”教学提问模式 | 第21-22页 |
| 三、相关概念界定 | 第22-26页 |
| (一) 提问 | 第22-23页 |
| (二) 教师课堂提问 | 第23-24页 |
| (三) 初中思想品德课特点 | 第24-26页 |
| 四、研究方法 | 第26-28页 |
| (一) 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 1. 观察法 | 第26页 |
| 2. 案例分析法 | 第26页 |
| 3. 访谈法 | 第26-27页 |
| (二) 研究过程 | 第27-28页 |
| 1. 研究对象的选取 | 第27页 |
| 2. 研究时间的安排 | 第27页 |
| 3. 资料的收集 | 第27-28页 |
| 4. 资料的分析与整理 | 第28页 |
| 五、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 第28-44页 |
| (一) 发问环节存在的问题 | 第28-35页 |
| 1. 问题水平低 | 第28-30页 |
| 2. 问题序列排单一 | 第30-32页 |
| 3. 道德两难问题被化解 | 第32-33页 |
| 4. 问题不清晰 | 第33-35页 |
| (二) 侯答环节存在的问题 | 第35-36页 |
| 1. 第一类侯答时间短 | 第35页 |
| 2. 第二类侯答时间缺失 | 第35-36页 |
| (三) 叫答环节存在的问题 | 第36-39页 |
| 1. 叫答方式单一 | 第36-37页 |
| 2. 叫答范围狭窄 | 第37-39页 |
| 3. 用提问做惩罚 | 第39页 |
| (四) 理答环节存在的问题 | 第39-44页 |
| 1. 代替学生回答 | 第39-41页 |
| 2. 无效表扬多 | 第41-42页 |
| 3. 重复学生回答 | 第42-44页 |
| 六、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课堂提问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4-49页 |
| (一) 教师自身的原因 | 第44-47页 |
| 1. 教师认识不足 | 第44-45页 |
| 2. 教师提问实践能力不强 | 第45-47页 |
| (二) 外界条件的原因 | 第47-49页 |
| 1. 学校对思想品德课重视不够 | 第47-48页 |
| 2. 教师培训针对性不强 | 第48-49页 |
| 七、改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课堂提问的对策 | 第49-55页 |
| (一) 教师自身方面 | 第49-53页 |
| 1. 加强理论学习 | 第49-50页 |
| 2. 课前充分准备 | 第50页 |
| 3. 掌握课堂提问技能 | 第50-52页 |
| 4. 合理利用上课时间 | 第52页 |
| 5. 进行反思 | 第52-53页 |
| (二) 外界条件方面 | 第53-55页 |
| 1. 加强学校对思想品德课的重视 | 第53页 |
| 2. 提高教师培训的有效性 | 第53-55页 |
| 注释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 附录Ⅰ | 第58-59页 |
| 附录Ⅱ | 第59-60页 |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