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国家法、宪法论文

宪法视域中的高等教育机会平等与少数民族录取优惠政策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2页
导论第12-19页
 一、问题的提出第12-13页
 二、已有研究综述第13-16页
  (一) 国内研究状况第13-14页
  (二) 国外研究状况第14-16页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第16-18页
  (一) 研究内容第16-17页
  (二) 研究思路第17页
  (三) 研究方法第17-18页
 四、研究意义第18-19页
第一章 高等学校少数民族考生录取优惠政策的历史嬗变第19-36页
 第一节 国家层面的少数民族考生录取优惠政策第19-24页
  一、法律关于民族录取优惠政策的规定第19-21页
  二、教育部规范性文件关于民族录取优惠政策的规定第21-24页
 第二节 地方层面少数民族考生录取优惠政策第24-27页
  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关于少数民族考生录取优惠政策的规定第24-25页
  二、高等学校对少数民族录取优惠政策的执行情况第25-27页
 第三节 针对少数民族考生的特殊优惠形式第27-36页
  一、设立民族大学/民族学院第28页
  二、在高等学校中开办少数民族预科班/民族班第28-29页
  三、专为西藏、新疆少数民族考生制定的特别录取优惠措施第29-36页
第二章 少数民族考生录取优惠的法律基础第36-51页
 第一节 围绕少数民族录取优惠政策的法律争议第37-39页
 第二节 少数民族录取优惠政策与宪法平等第39-47页
  一、宪法形式平等:消除身份差异的同等对待第39-40页
  二、宪法实质平等:尊重先天差异的区别对待第40-47页
 第三节 少数民族录取优惠政策与民族歧视第47-51页
第三章 中国语境下的民族平等理论与实践第51-68页
 第一节 苏维埃俄国(苏联)的民族平等理论第51-55页
  一、苏维埃俄国成立前列宁和斯大林的民族平等理论第51-52页
  二、苏维埃俄国成立后俄共民族平等政策的转变第52-55页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对苏俄民族平等理论的继受与发展第55-68页
  一、民族平等是党领导国内革命斗争的必然选择第55-57页
  二、民族平等是党团结中国各族人民共同抵御外辱的必然要求第57-60页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对民族平等的进一步发展第60-68页
第四章 少数民族考生录取优惠政策的社会基础第68-84页
 第一节 少数民族在高等学校入学中的弱势地位第68-73页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占在校大学生比例低于少数民族占全国人口比例第69-70页
  二、少数民族未能充分享受高等学校扩招带来的利益第70-73页
 第二节 少数民族在享有教育资源方面的差距第73-77页
  一、教育经费严重不足长期困扰民族教育第73-74页
  二、基础设施难以满足现代化教学需要第74-76页
  三、民族地区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不高第76-77页
 第三节 少数民族学生在语言方面存在先天劣势第77-84页
  一、民族教师汉语教学能力偏低第77-78页
  二、少数民族学生缺乏学习汉语言的良好环境第78-80页
  三、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普遍较低第80-84页
第五章 比较法视野下高等教育领域的族群录取优惠制度第84-102页
 第一节 美国:多元化外衣下的种族配额制第84-90页
  一、肯定性行动在美国的兴起第84-85页
  二、美国有关高等学校录取少数族裔优惠政策的司法争讼第85-89页
  三、美国高等教育领域肯定性行动的前景第89-90页
 第二节 印度:宪法承认的种姓配额制第90-102页
  一、补偿性歧视的宪法架构:优待的对象与内容第91-93页
  二、补偿性歧视的宪法边界:印度最高法院对优待的限缩第93-96页
  三、补偿性歧视的宪法逻辑:宪法利益之间的整合与平衡第96-98页
  四、补偿性歧视的隐忧:优待对象遴选的政治化与种姓身份的逆向确定第98-100页
  五、印度补偿性歧视理论及实践的启示第100-102页
第六章 少数民族录取优惠政策的改良与完善第102-114页
 第一节 优惠方式的多元化:配额制的引入与适用第102-107页
  一、通过配额制快速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数第102-103页
  二、配额制在政治、职业领域已经获得广泛运用第103-107页
 第二节 实施配额制需要注意的问题第107-114页
  一、配额制的实施应当主要针对特定民族第107-111页
  二、配额制的实施应当针对少数民族内部的特定阶层第111-112页
  三、配额制的实施应当注意与基础教育与就业相衔接第112-114页
结语第114-116页
参考文献第116-128页
致谢第128-132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132页

论文共13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人体典型运动生物力学仿真分析
下一篇:城市规划法的产生及其机制研究--以德国和美国为中心的标志性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