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分子生物学论文--基因工程(遗传工程)论文

感病番茄Rubisco小亚基和Lescpth5基因与Pseudomonas syringae pv.tomato互作的初步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3页
 1 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研究进展第11-19页
   ·番茄细菌性斑点病及其病原菌简介第11-12页
   ·植物防御反应机制第12-13页
   ·Pto基因家族第13-14页
     ·Pto基因第14页
     ·Lescpth5基因第14页
   ·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病原菌无毒基因AvrPto/AvrPtoB第14-17页
     ·无毒基因AvrPto第15页
     ·无毒基因AvrPtoB第15-17页
   ·核酮糖1,5-二磷酸小亚基(rbcS)研究进展第17-18页
   ·番茄细菌性斑点病原致病分子机制研究进展第18-19页
 2 酵母双杂交系统第19-22页
   ·酵母双杂交技术的原理第19-20页
   ·酵母双杂交技术的应用第20-21页
   ·酵母双杂交系统的优缺点第21-22页
     ·酵母双杂交系统相对于其他技术的优点第21页
     ·酵母双杂交系统中常见问题第21-22页
 3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2-23页
第二章 RBCS与AVRPTO/AVRPTOB之间的互作分析第23-48页
 1 实验材料第23-25页
   ·供试菌株第23页
   ·供试植物第23页
   ·培养基第23-24页
   ·其他材料第24-25页
 2 实验方法第25-41页
   ·pGBKT7质粒载体的制备第25-27页
     ·E.coli-pGBKT7质粒的复苏第25页
     ·pGBKT7质粒的提取第25-26页
     ·pGBKT7载体的酶切第26-27页
     ·纯化酶切质粒第27页
   ·pGADT7质粒载体的制备第27-29页
     ·pGADT7质粒的连接及转化第27-28页
     ·pGADT7质粒的提取第28页
     ·pGADT7质粒的酶切鉴定第28页
     ·pGADT7载体的酶切第28-29页
     ·纯化酶切质粒第29页
   ·Pst18基因AvrPto/AvrPtoB的克隆第29-32页
     ·提取Pst18基因组DNA第29-30页
     ·引物设计第30页
     ·AvrPto/AvrPtoB基因的扩增第30-31页
     ·PCR扩增产物回收第31-32页
     ·目的片段酶切第32页
   ·rbcS基因的克隆第32-35页
     ·中蔬四号总RNA的提取第32-33页
     ·RNA样品质量检测第33页
     ·第一链cDNA的合成第33-34页
     ·引物设计第34页
     ·PCR反应第34页
     ·PCR产物的回收纯化第34-35页
     ·目的片段酶切第35页
   ·重组质粒的构建第35-36页
     ·外源基因和pGBKT7/pGADT7载体的连接第35页
     ·连接产物的转化第35页
     ·提取阳性克隆的质粒第35页
     ·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第35-36页
     ·测序鉴定第36页
   ·检测融合蛋白的转录激活特性第36-39页
     ·LiAc方法制备酵母感受态细胞第36-37页
     ·纯化的质粒分别转化酵母菌株AH109第37-39页
     ·DNA-BD融合蛋白对酵母细胞的毒性第39页
   ·共转化验证rbcS与AvrPto/AvrPtoB之间的互作第39-41页
     ·共转化rbcS与AvrPto/AvrPtoB第39-40页
     ·对照第40-41页
     ·再次共转化验证rbcS与AvrPto/AvrPtoB之间的互作第41页
 3 结果与分析第41-46页
   ·蛋白互作分析流程图第41页
   ·AvrPto、AvrPtoB及rbcS基因的克隆第41-43页
     ·基因组DNA提取结果第41-42页
     ·中蔬四号总RNA的提取第42页
     ·PCR扩增第42-43页
   ·构建成功的诱饵载体酶切鉴定第43-44页
   ·自激活和毒性检测结果第44页
   ·载体插入片段的读码框验证第44-45页
   ·共转化验证rbcS与AvrPto/AvrPtoB的互作第45-46页
 4 小结和讨论第46-48页
第三章 共转化筛选PST18DSCDNA与LESCPTH5互作的基因第48-68页
 1 实验材料第48-51页
 2 实验方法第51-61页
   ·诱饵载体pGBKT7-Lescpth5的构建第51-52页
     ·中蔬四号总RNA提取第51页
     ·第一链cDNA合成第51页
     ·引物设计第51页
     ·PCR扩增第51-52页
     ·PCR扩增产物回收第52页
     ·目的片段Lescpth5酶切第52页
     ·pGBKT7载体制备第52页
     ·重组质粒的构建第52页
     ·检测融合蛋白的转录激活特性第52页
   ·构建Pst18的cDNA文库第52-55页
     ·Trizol法提取Pst18总RNA第52-53页
     ·RNA样品纯化第53页
     ·RNA样品质量检测第53页
     ·第一链cDNA的合成第53-54页
     ·LD-PCR扩增双链cDNA第54-55页
     ·dscDNA的浓缩第55页
   ·共转化筛选和Lescpth5互作的基因第55-57页
     ·LiAc方法制备酵母感受态细胞第55-56页
     ·共转化方法筛选dscDNA中与Lescpth5互作的基因第56页
     ·对照第56-57页
     ·二次转化第57页
   ·阳性克隆分析与鉴定第57-61页
     ·阳性克隆β-半乳糖苷酶分析第57-58页
     ·菌落PCR筛选阳性克隆第58页
     ·酵母质粒的提取(液氮冻融法)第58-59页
     ·电激感受态的制作第59页
     ·电激转化第59页
     ·质粒提取以及双酶切鉴定第59-60页
     ·再次共转化验证第60页
     ·β-半乳糖苷酶再次验证第60页
     ·阳性克隆测序第60-61页
 3 结果与分析第61-65页
   ·诱饵载体pGBKT7--Lescpth5酶切鉴定第61页
   ·自激活和毒性检测结果第61页
   ·LD-PCR扩增dscDNA结果第61-62页
     ·Pst18总RNA的提取第61-62页
     ·LD-PCR扩增dscDNA第62页
   ·共转化结果第62-63页
   ·互作的阳性克隆分析第63页
   ·菌落PCR的验证第63-64页
   ·AD质粒酶切鉴定结果第64页
   ·再次共转化验证第64-65页
   ·测序结果与分析第65页
 4 小结与讨论第65-68页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第68-71页
 1 结论第68页
   ·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验证了rbcS与AvrPto/AvrPtoB之间互作可能是假阳性第68页
   ·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到与Lescpth5有微弱互作的蛋白第68页
 2 讨论第68-69页
 3 下一步研究设想第69-71页
参考文献第71-76页
英文缩略表第76-77页
致谢第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衡阳气象灾害防御对策研究
下一篇:植物激素生物信息平台的构建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