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陶瓷高效深磨温度场有限元分析与仿真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插图索引 | 第11-14页 |
附表索引 | 第14-1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3页 |
·工程陶瓷的应用背景 | 第15-17页 |
·工程陶瓷的磨削技术现状及磨削特点 | 第17-18页 |
·高效深磨技术的应用背景 | 第18-20页 |
·陶瓷高效深磨温度场研究的意义 | 第20-21页 |
·简介有限元分析方法和应用 | 第21页 |
·本课题进行的主要工作 | 第21-23页 |
第2章 工程陶瓷高速深切磨削温度场解析解 | 第23-33页 |
·磨削热分配比的三种理论模型 | 第23-26页 |
·磨削区温度分布的两种理论热源模型 | 第26-27页 |
·按不同热源计算二维磨削区温度分布 | 第27-29页 |
·按均布热源计算 | 第27-28页 |
·按三角形分布热源计算 | 第28-29页 |
·按一维导热计算磨削区温度分布 | 第29-30页 |
·解析法分析工程陶瓷高效深切磨削区温度分布 | 第30-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基于有限元方法磨削温度场理论模型建立 | 第33-40页 |
·有限元分析方法的原理 | 第33-34页 |
·磨削温度场的数学模型 | 第34-35页 |
·磨削温度场的有限单元法 | 第35-37页 |
·干磨时温度场模型的建立 | 第36-37页 |
·湿磨时温度场模型的建立 | 第37页 |
·湿磨时边界条件的确定 | 第37-39页 |
·热流密度及热分配率的确定 | 第37-38页 |
·冷却液换热系数的确定 | 第38-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4章 高速磨削温度场的有限元分析与仿真 | 第40-68页 |
·工程陶瓷磨削参数的设定 | 第40-42页 |
·磨削温度场仿真过程 | 第42-48页 |
·磨削温度场的前处理 | 第42-44页 |
·磨削温度场的结果及后处理 | 第44-47页 |
·有限元分析结果与解析解的比较 | 第47-48页 |
·工艺参数对磨削温度的影响 | 第48-52页 |
·砂轮磨削速度对磨削温度的影响 | 第49-51页 |
·工件速度对磨削温度的影响 | 第51-52页 |
·磨削深度对磨削温度的影响 | 第52-56页 |
·浅磨与深磨温度场比较 | 第52-55页 |
·磨削深度对磨削温度的影响 | 第55-56页 |
·工程陶瓷热应力有限元仿真分析 | 第56-62页 |
·热应力分析过程及实验条件 | 第56-57页 |
·热应力仿真结果分析 | 第57-60页 |
·热应力仿真结果的讨论 | 第60-61页 |
·温度梯度及热应力影响热裂纹形成的讨论 | 第61-62页 |
·钛合金高速磨削温度场的有限元仿真预测 | 第62-65页 |
·砂轮磨削速度对磨削温度的影响 | 第63-64页 |
·磨削深度对磨削温度的影响 | 第64-65页 |
·工件速度对磨削温度的影响 | 第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8页 |
第5章 工程陶瓷高速深磨磨削温度实验 | 第68-76页 |
·实验系统及设备 | 第68页 |
·磨削力信号测量 | 第68-70页 |
·磨削温度信号测量 | 第70-73页 |
·磨削温度测试系统 | 第70-71页 |
·人工热电偶的制作及标定 | 第71-72页 |
·热电偶的时间常数 | 第72-73页 |
·工艺实验方案 | 第73页 |
·实验结果 | 第73-75页 |
·工程陶瓷磨削温度实验结果 | 第73-74页 |
·钛合金磨削力实验结果 | 第74-75页 |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