淬硬轴承钢磨削力在白层形成机理中的作用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插图索引 | 第12-14页 |
附表索引 | 第14-1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19页 |
·引言 | 第15-17页 |
·本文研究目的、内容和意义 | 第17-18页 |
·课题来源和研究内容 | 第17页 |
·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论文的主要组成 | 第18页 |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2章 磨削加工及白层研究现状 | 第19-29页 |
·磨削加工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磨削加工的特点 | 第19页 |
·磨削加工技术发展现状 | 第19-21页 |
·磨削技术发展趋势 | 第21页 |
·白层研究现状 | 第21-28页 |
·白层的概念 | 第21-22页 |
·白层的形成条件 | 第22-23页 |
·白层特性研究 | 第23-24页 |
·白层的形成机制 | 第24-27页 |
·白层对零件已加工表面的影响 | 第27-28页 |
·磨削加工表面白层研究现状 | 第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磨削参数对磨削力和白层影响实验研究 | 第29-48页 |
·实验设备介绍 | 第29-32页 |
·精密平面磨床 | 第29-30页 |
·测力仪 | 第30页 |
·扫描电子显微镜 | 第30-32页 |
·显微维氏硬度计 | 第32页 |
·高硬难加工金属材料加工特点 | 第32-33页 |
·正交试验方法介绍 | 第33-36页 |
·正交试验设计原理 | 第33-34页 |
·正交试验设计的基本程序 | 第34-35页 |
·正交试验的结果分析 | 第35-36页 |
·实验方法及原理 | 第36-39页 |
·磨削力的测量 | 第36-37页 |
·实验材料及其性能 | 第37页 |
·实验方案设计 | 第37-39页 |
·实验结果 | 第39-44页 |
·白层组织 | 第39-42页 |
·磨削白层显微硬度 | 第42页 |
·磨削力与白层厚度测量值 | 第42-44页 |
·磨损量对白层厚度影响 | 第44页 |
·影响磨削力及白层厚度的因素分析 | 第44-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4章 磨削力在白层形成机理中的作用 | 第48-71页 |
·有限元在磨削加工仿真中的应用 | 第48-49页 |
·热-机耦合分析 | 第49-52页 |
·软件介绍 | 第52-54页 |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54-58页 |
·模型简化 | 第54-56页 |
·分离准则 | 第56-57页 |
·动态自适应网格技术 | 第57-58页 |
·模拟及计算分析 | 第58-64页 |
·有限元单元选用 | 第58页 |
·材料本构方程 | 第58-59页 |
·模型网格划分 | 第59-60页 |
·载荷和边界条件 | 第60页 |
·有限元计算结果 | 第60-64页 |
·磨削力与塑性变形 | 第64-65页 |
·磨削力与等效应力 | 第65页 |
·塑性变形作用对白层厚度影响 | 第65-66页 |
·接触应力对白层厚度影响 | 第66-68页 |
·磨削力对白层形成机理作用的分析 | 第68-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5章 磨削白层厚度的预测 | 第71-79页 |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 第71-73页 |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标准形式 | 第71-72页 |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回归系数求解 | 第72页 |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检验 | 第72-73页 |
·非线性回归模型 | 第73-74页 |
·Matlab 计算 | 第74-75页 |
·完全二次多项式 | 第74页 |
·逐步回归 | 第74-75页 |
·异常数据剔除 | 第75页 |
·实验及数据 | 第75-76页 |
·磨削白层厚度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76-78页 |
·优化求解 | 第78页 |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9-81页 |
1 全文总结 | 第79-80页 |
2 研究展望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