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塔混合梁斜拉桥参数分析和动力特性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4页 |
·斜拉桥的发展概述 | 第11-17页 |
·斜拉桥的起源及发展 | 第11-14页 |
·现代斜拉桥发展原因及发展趋势 | 第14-17页 |
·独塔斜拉桥发展及结构特点 | 第17-20页 |
·独塔斜拉桥的发展 | 第17-19页 |
·独塔斜拉桥结构特点 | 第19-20页 |
·混合梁斜拉桥的特点 | 第20-21页 |
·研究的意义及现状 | 第21-23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第2章 斜拉桥的计算方法及有限元模型 | 第24-37页 |
·斜拉桥的计算理论 | 第24-28页 |
·斜拉桥的静力分析 | 第25-26页 |
·斜拉桥平面分析 | 第26页 |
·斜拉桥空间分析 | 第26-27页 |
·斜拉桥几何非线性分析 | 第27-28页 |
·工程背景 | 第28-32页 |
·工程概况 | 第28-29页 |
·主要采用设计技术标准 | 第29页 |
·主桥总体布置及结构简述 | 第29-32页 |
·空间有限元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32-36页 |
·概述 | 第32-34页 |
·模型分析中采用的单元 | 第34页 |
·马新大桥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4-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3章 斜塔混合梁斜拉桥参数分析 | 第37-51页 |
·概述 | 第37-38页 |
·斜塔倾角讨论 | 第38-42页 |
·使用的参数 | 第38页 |
·斜塔倾角对结构挠度和刚度的影响 | 第38-39页 |
·斜塔倾角对拉索几何非线性的影响 | 第39-42页 |
·梁塔刚度比讨论 | 第42-45页 |
·使用的参数 | 第42-43页 |
·梁塔刚度比对结构位移和内力的影响 | 第43-45页 |
·无索区长度讨论 | 第45-50页 |
·使用的参数 | 第45-46页 |
·无索区长度与梁塔内力和位移的关系 | 第46-49页 |
·无索区长度与主跨边墩支反力的关系 | 第49-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4章 斜塔混合梁斜拉桥动力特性分析 | 第51-67页 |
·斜拉桥动力分析的内容及动力特性的特点 | 第51-54页 |
·斜拉桥动力分析内容及方法 | 第51-52页 |
·斜拉桥动力特性的特点 | 第52-54页 |
·结构动力特性分析原理 | 第54-59页 |
·动力特性分析的基本原理 | 第54页 |
·动力特性的有限元数值解法 | 第54-59页 |
·斜拉桥的动力特性计算模式和有限元模型 | 第59-61页 |
·主梁的模拟 | 第59-60页 |
·斜拉索的模拟 | 第60页 |
·有限元建模 | 第60-61页 |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61-66页 |
·实桥动力特性计算与分析 | 第61-65页 |
·边跨辅助墩对全桥动力特性的影响 | 第65-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5章 斜塔混合梁斜拉桥地震响应分析 | 第67-79页 |
·斜拉桥抗震分析方法 | 第67-72页 |
·反应谱法 | 第67-70页 |
·时程分析法 | 第70-72页 |
·地震动输入 | 第72-76页 |
·地震动输入 | 第72-74页 |
·反应谱振型的计算分析 | 第74-76页 |
·地震反应谱响应分析 | 第76-78页 |
·E1输入 | 第76-77页 |
·E2输入 | 第77-78页 |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79-81页 |
·总结 | 第79-80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