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绪论 | 第11-17页 |
一、课程监控机制的涵义 | 第11-12页 |
二、课程监控机制的意义与价值 | 第12-13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一)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3-14页 |
(二)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4-15页 |
四、研究方法、论文框架、创新之处 | 第15-17页 |
第一章 构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监控机制的必要性探索 | 第17-29页 |
一、课程监控机制有必要贯穿课程运作系统的全程 | 第17-20页 |
二、课程监控机制的缺失导致实践领域出现问题 | 第20-22页 |
三、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确立,致使我们需要课程监控机制 | 第22-23页 |
四、构建课程监控机制成为课程政策发展的要求 | 第23-26页 |
(一) 建国50年以来的课程政策:1949年—1999年 | 第23-24页 |
(二) 新课程改革以来的课程政策:1999年—2009年 | 第24-26页 |
五、构建课程监控机制已成为国际趋势 | 第26-29页 |
第二章 构建课程监控机制的国际经验 | 第29-47页 |
一、中央行政监控型 | 第29-35页 |
(一) 监控机制与教育行政制度保持高度统一 | 第29-30页 |
(二) 监控的主要途径是督导和评价 | 第30-32页 |
(三) 监控方法多元化 | 第32页 |
(四) 地方有权力监控课程 | 第32-33页 |
(五) 监控机构的辅助性存在 | 第33-34页 |
(六) 监控机构职能明确、各司其职 | 第34-35页 |
二、地方分权监控型 | 第35-41页 |
(一) 监控主体是各州 | 第35-38页 |
(二) 监控的主要途径是评价 | 第38-39页 |
(三) 监控途径多元化 | 第39-40页 |
(四) 各国监控特色 | 第40-41页 |
三、中央地方并重型 | 第41-47页 |
(一) 课程监控层级分明 | 第41-43页 |
(二) 监控途径多元化 | 第43-44页 |
(三) 监控机构各司其职 | 第44页 |
(四) 官方、非官方监控机构相辅相成 | 第44-47页 |
第三章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监控机制的历史基础 | 第47-60页 |
一、教育督导与评估体制 | 第47-53页 |
(一) 教育督导与评估体制的初建 | 第47页 |
(二) 教育督导与评估体制的消沉 | 第47-48页 |
(三) 教育督导与评估体制的恢复 | 第48页 |
(四) 教育督导与评估体制的重建 | 第48-53页 |
二、义务教育监测制度 | 第53-56页 |
(一) 义务教育监测制度的提出 | 第53页 |
(二) 义务教育监测项目的启动 | 第53-54页 |
(三) 义务教育监测制度的实施 | 第54-55页 |
(四) 义务教育监测制度的成效 | 第55-56页 |
三、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和评估体系 | 第56-58页 |
(一) 领导讲话 | 第56-57页 |
(二) 政策保障 | 第57-58页 |
四、发展趋势:构建基础教育课程监控机制 | 第58-60页 |
第四章 构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监控机制的策略思路 | 第60-86页 |
一、理论构建 | 第60-74页 |
(一) 强化研究意识 | 第60-61页 |
(二) 明确课程监控机制的职能 | 第61-62页 |
(三) 明晰课程监控的内在机制 | 第62-63页 |
(四) 明确课程监控机制的指向 | 第63-74页 |
二、政策构建 | 第74-79页 |
(一) 阐释监控政策的意义 | 第74-75页 |
(二) 健全课程监控制度 | 第75-76页 |
(三) 完善课程监控机构 | 第76-79页 |
三、技术构建 | 第79-86页 |
(一) 监控程序 | 第79-80页 |
(二) 监控方式 | 第80-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2页 |
一、著作类 | 第86页 |
二、论文类 | 第86-87页 |
三、报刊类 | 第87-88页 |
四、电子类 | 第88-90页 |
五、外文类 | 第90-92页 |
致谢 | 第92页 |
后记 | 第92-93页 |
研究成果 | 第93页 |
一、科研论文 | 第93页 |
二、科研项目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