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黄叶基因yl(t)的精细定位与水稻高垩白率突变体的理化特性分析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7页
第一部分 水稻黄叶基因yl(t)的精细定位第17-4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8-27页
   ·植物叶色突变体的分类第18页
   ·植物叶色突变体的产生方式及其特点第18-20页
     ·自然突变第18页
     ·诱发突变第18-19页
     ·插入标签突变第19-20页
   ·植物叶色突变体的遗传模式第20页
   ·水稻叶色相关基因的定位与图位克隆第20-21页
     ·水稻叶色相关基因的定位第20页
     ·水稻叶色相关基因的图位克隆第20-21页
   ·高等植物叶色突变的分子机制第21-24页
     ·光合色素代谢相关基因的突变第21-22页
     ·叶绿体发育相关的基因突变第22页
     ·质-核传导途径受阻第22-23页
     ·叶绿体蛋白转运受阻第23页
     ·血红素反馈调节紊乱第23页
     ·光敏色素调控受阻第23页
     ·其它相关基因的突变第23-24页
   ·高等植物叶色突变基因的利用第24-25页
     ·叶色突变体在植物功能基因组学中的应用第24页
     ·叶色突变体在植物激素生理学方面研究的应用第24页
     ·叶色突变体在植物病理学研究方面的应用第24页
     ·叶色突变体作为标记性状在杂交育种中的应用第24-25页
     ·叶色突变体在高光育种研究中的应用第25页
     ·叶色突变体作为改良作物品质性状资源的应用第25页
   ·水稻基因的图位克隆技术第25-27页
     ·图位克隆第25-26页
     ·图位克隆中常用的分子标记第26页
     ·基因定位第26页
     ·目的基因的确定第26页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6-27页
 第二章 水稻yl(t)突变体的生理学及细胞形态学分析第27-32页
   ·材料与方法第27-28页
     ·供试材料与种植第27页
     ·叶绿素含量测定第27页
     ·荧光动力学参数测定第27页
     ·叶绿体显微结构电镜观察第27-28页
   ·结果与分析第28-31页
     ·yl(t)突变体的表型特征第28页
     ·不同时期的叶绿素含量第28-29页
     ·不同时期的荧光动力学参数第29-30页
     ·不同时期的叶绿体显微结构第30-31页
   ·本章小结第31-32页
 第三章 水稻黄叶yl(t)基因定位第32-41页
   ·材料与方法第32-35页
     ·材料的种植第32页
     ·DNA 样品的制备第32-33页
     ·SSR 和InDel 标记的开发第33页
     ·SSR 和InDel 标记的检测第33-34页
     ·物理图谱的构建第34页
     ·目的区域序列的扩增与序列分析第34页
     ·目的区域基因的半定量PCR 检测第34-35页
   ·结果第35-40页
     ·yl(t)突变体的遗传分析第35页
     ·yl(t)基因的初定位第35-36页
     ·yl(t)基因的精细定位第36-39页
     ·精细定位区间所包含的基因第39页
     ·基因组序和cDNA 列测序结果分析第39-40页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四章 讨论第41-42页
第二部分 水稻高垩白突变体的理化特性分析第42-66页
 第五章 绪论第43-50页
   ·稻米垩白及其形成机理研究第43-44页
     ·稻米的垩白第43页
     ·垩白的发生机理研究第43-44页
   ·淀粉合成途径的关键酶第44-46页
     ·蔗糖合酶第45页
     ·A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第45页
     ·淀粉合酶第45页
     ·淀粉分支酶第45-46页
     ·淀粉去分支酶第46页
   ·影响稻米垩白形成的因素第46-49页
     ·遗传因素第46-47页
     ·环境因素第47-49页
     ·垩白的改良第49页
   ·本研究意义第49-50页
 第六章 水稻稳定高垩白率突变体材料的理化特性分析第50-64页
   ·材料与方法第50-53页
     ·实验材料第50页
     ·遗传背景检测第50页
     ·淀粉粒观察第50-51页
     ·稻米品质相关指标测定第51-52页
     ·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测定第52-53页
   ·结果第53-63页
     ·稳定高垩白率突变体的获得第53页
     ·遗传背景检测第53-54页
     ·2008 年籽粒灌浆时期的温度变化特征第54页
     ·电镜观察第54-55页
     ·灌浆趋势第55页
     ·籽粒形态考察第55-56页
     ·淀粉相关性状考察第56-57页
     ·淀粉合成相关的酶活第57-63页
   ·小结第63-64页
 第七章 讨论第64-66页
参考文献第66-80页
致谢第80-81页
作者简历第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利用RAPD、ISSR和SRAP标记技术构建红麻(Hibiscus cannabinus L.)种质资源分子身份证
下一篇:紫花苜蓿MsLEA3-1基因克隆及其功能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