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5页 |
导论 解读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一个视角 | 第15-27页 |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17页 |
二、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7-22页 |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 第22-23页 |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创新之处 | 第23-27页 |
第一章 正统思维与非正统思维 | 第27-55页 |
第一节 对“正统”与“非正统”概念的一般理解 | 第28-32页 |
第二节 正统与非正统思想流派生成的人性分析 | 第32-38页 |
第三节 解释学意义上的正统和非正统问题 | 第38-46页 |
第四节 正统思维与非正统思维的认识论和真理观视角 | 第46-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5页 |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发展演变历程中正统与非正统问题 | 第55-79页 |
第一节 关于正统马克思主义的界定及其性质和一般表现 | 第56-62页 |
第二节 对非正统马克思主义客观性的简要分析 | 第62-70页 |
第三节 非正统马克思主义发展演变的历史脉络 | 第70-73页 |
第四节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正统与非正统问题的超越 | 第73-77页 |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第三章 马克思恩格斯对“正统与主义”问题的态度 | 第79-107页 |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对“正统”与“非正统”问题的态度 | 第80-89页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正统与非正统分歧的内在原因 | 第89-100页 |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理论建树与工人运动具体策略的差异 | 第100-106页 |
本章小结 | 第106-107页 |
第四章 第二国际关于正统马克思主义问题的争论 | 第107-141页 |
第一节 恩格斯晚年理论与实践对第二国际的影响 | 第108-111页 |
第二节 第二国际正统马克思主义与非正统马克思主义的分歧 | 第111-131页 |
第三节 第二国际正统和非正统马克思主义分歧争论的性质 | 第131-138页 |
本章小结 | 第138-141页 |
第五章 俄苏共“正统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和逻辑悖论 | 第141-178页 |
第一节 20 世纪两种马克思主义理解解释体系的生成 | 第142-153页 |
第二节 早期俄国马克思主义的非正统特征 | 第153-161页 |
第三节 俄苏马克思主义正统地位的确立 | 第161-165页 |
第四节 俄苏正统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结局 | 第165-172页 |
第五节 俄苏正统马克思主义给我们的教训和启示 | 第172-176页 |
本章小结 | 第176-178页 |
第六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 第178-211页 |
第一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正统马克思主义的挑战 | 第179-192页 |
第二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究竟是不是马克思主义? | 第192-201页 |
第三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和价值 | 第201-209页 |
本章小结 | 第209-211页 |
第七章 中苏大论战的历史教训和启示 | 第211-250页 |
第一节 中苏大论战的理论根源和历史背景分析 | 第212-220页 |
第二节 中苏大论战几个事实上的焦点问题 | 第220-232页 |
第三节 中苏大论战的性质和实质问题分析 | 第232-238页 |
第四节 中苏大论战的经验教训和政治遗产 | 第238-242页 |
第五节 中苏大论战对无产阶级政党政治使命的启示 | 第242-248页 |
本章小结 | 第248-250页 |
第八章 对马克思主义正统与非正统局限的突破与超越 | 第250-290页 |
第一节 在突破禁锢和局限中生成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 第252-259页 |
第二节 实事求是对正统马克思主义的挑战和超越 | 第259-266页 |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正统社会主义模式的突破 | 第266-276页 |
第四节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逻辑支点 | 第276-28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8-290页 |
结语 | 第290-292页 |
参考文献 | 第292-304页 |
致谢 | 第304-306页 |
详细摘要 | 第306-3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