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1 前言 | 第11-20页 |
·生态旅游概述 | 第11-15页 |
·生态旅游产生的历史背景 | 第11-12页 |
·生态旅游的概念及其发展 | 第12-14页 |
·生态旅游与其他旅游的比较 | 第14-15页 |
·生态旅游研究进展 | 第15-20页 |
·旅游影响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生态旅游开发研究进展 | 第17-20页 |
2 研究区概况、研究的意义与技术路线 | 第20-25页 |
·青云山风景名胜区基本概况 | 第20-23页 |
·地理位置 | 第20页 |
·自然条件 | 第20-22页 |
·地形地貌 | 第20-22页 |
·气象与水文 | 第22页 |
·历史沿革 | 第22-23页 |
·研究的意义与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23-24页 |
·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3 青云山风景名胜区生态旅游综合评价研究 | 第25-46页 |
·青云山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综合评价 | 第25-33页 |
·青云山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的定性评价 | 第26-29页 |
·三大价值评价 | 第26-27页 |
·三大效益评价 | 第27-28页 |
·六大条件评价 | 第28-29页 |
·青云山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定量评价 | 第29-33页 |
·研究方法 | 第29-30页 |
·结果分析 | 第30-33页 |
·旅游干扰对青云山风景名胜区社会经济影响 | 第33-40页 |
·积极正面的影响 | 第34-35页 |
·消极负面的影响 | 第35页 |
·青云山风景名胜区社区居民行为特征调查 | 第35-40页 |
·青云山风景名胜区生态安全评价 | 第40-46页 |
·研究方法 | 第40-45页 |
·指标选取原则 | 第40-41页 |
·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41-42页 |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2页 |
·指标阈值的选择 | 第42-44页 |
·指标安全指数的计算 | 第44页 |
·安全值的计算 | 第44页 |
·生态安全度的划分 | 第44-45页 |
·研究结果 | 第45-46页 |
4 青云山风景名胜区游客特征及其旅游开发研究 | 第46-69页 |
·青云山风景名胜区游客特征研究 | 第46-58页 |
·青云山风景名胜区客源基本特征分析 | 第46-49页 |
·青云山风景名胜区客源地特征分析 | 第49-52页 |
·青云山风景区游客环境意识评估 | 第52-58页 |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 第52-54页 |
·结果分析 | 第54-58页 |
·青云山风景名胜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分析 | 第58-60页 |
·研究方法 | 第58-59页 |
·研究结果 | 第59-60页 |
·青云山风景名胜区旅游开发的SWOT 分析 | 第60-64页 |
·优势 | 第61-62页 |
·位于东部沿海身份、濒临都市地区,拥有巨大的客源市场 | 第61页 |
·旅游资源类型丰富 | 第61页 |
·风景区具备良好的生态条件 | 第61-62页 |
·开发潜力优势 | 第62页 |
·劣势 | 第62-63页 |
·对外宣传力度不够,缺少知名度 | 第62页 |
·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 | 第62页 |
·社区参与程度不高 | 第62-63页 |
·管理分散,旅游服务质量较差 | 第63页 |
·面临的机遇 | 第63-64页 |
·旅游黄金周等假日经济的发展有利于青云山风景名胜区开展生态旅游 | 第63页 |
·人们旅游观念的转变带动了青云山这样的以开展生态旅游活动为主的风景区的发展 | 第63-64页 |
·遇到的挑战 | 第64页 |
·区域竞争激烈 | 第64页 |
·旅游掠夺式开发及不文明的旅游活动所带来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 第64页 |
·青云山风景名胜区功能区划研究 | 第64-69页 |
·生态旅游功能分区 | 第65-67页 |
·分区原则 | 第65页 |
·功能分区 | 第65-67页 |
·生态旅游开发对策和建议 | 第67-69页 |
5 结论和讨论 | 第69-72页 |
·主要结论 | 第69-70页 |
·讨论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