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的杂种优势和杂种产量的数量遗传学解析
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5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5-4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41页 |
1 杂种优势利用的简史和现状 | 第15-16页 |
2 作物杂种优势的遗传机理假说 | 第16-18页 |
·显性假说 | 第17页 |
·超显性假说 | 第17-18页 |
·遗传平衡假说 | 第18页 |
·基因组互补假说 | 第18页 |
3 作物杂种优势的生物学解释 | 第18-30页 |
·数量遗传学解释 | 第19-24页 |
·分子生物学解释 | 第24-30页 |
·生理生化解释 | 第30页 |
4 作物杂种优势研究的遗传交配设计 | 第30-33页 |
·双列杂交设计 | 第31-32页 |
·NC设计 | 第32-33页 |
·永久F_2设计 | 第33页 |
5 大豆杂种优势的研究 | 第33-38页 |
·大豆杂种优势的表现 | 第33-35页 |
·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三系"的选育 | 第35-37页 |
·大豆杂交种的选配 | 第37页 |
·大豆异交结实性的改良 | 第37-38页 |
6 本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第38-41页 |
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 | 第41-91页 |
第二章 大豆主要农艺与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 | 第41-53页 |
1 引言 | 第4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41-45页 |
·试验材料 | 第41-43页 |
·试验设计 | 第43页 |
·性状测定 | 第43-44页 |
·方差分析 | 第44页 |
·杂种优势分析 | 第44-4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5-51页 |
·亲本及杂交组合各类性状的表现和相关 | 第45页 |
·亲本及杂交组合间产量差异分析 | 第45-47页 |
·杂种优势表现 | 第47-51页 |
4 讨论 | 第51-53页 |
第三章 大豆产量性状的亲本配合力分析 | 第53-61页 |
1 引言 | 第53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53-54页 |
·试验材料 | 第53页 |
·试验设计 | 第53-54页 |
·性状测定 | 第54页 |
·方差分析 | 第54页 |
·配合力分析 | 第5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4-58页 |
·杂交组合方差分析 | 第54-55页 |
·亲本配合力分析 | 第55页 |
·杂交组合的亲本配合力构成 | 第55-57页 |
·杂种优势、配合力及组合表现之间的相关 | 第57-58页 |
4 讨论 | 第58-61页 |
·杂优利用和家系育种中的优异组合与最佳亲本 | 第58-59页 |
·杂种大豆亲本选配的依据和启迪 | 第59-61页 |
第四章 大豆亲本间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相关性分析 | 第61-69页 |
1 引言 | 第61-6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62-63页 |
·试验材料 | 第62页 |
·试验设计 | 第62页 |
·性状测定 | 第62页 |
·分子标记实验 | 第62-63页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6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63-67页 |
·亲本品种间聚类分析 | 第63-65页 |
·亲本品种间系谱遗传距离和SSR标记遗传距离 | 第65-66页 |
·亲本间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相关 | 第66-67页 |
4 讨论 | 第67-69页 |
第五章 大豆杂种产量的主—微位点组遗传分析 | 第69-79页 |
1 引言 | 第69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69-71页 |
·试验材料 | 第69-70页 |
·试验设计 | 第70页 |
·性状测定 | 第70页 |
·遗传模型和统计方法 | 第70-7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71-77页 |
·亲本及杂交组合产量遗传变异分析 | 第71-73页 |
·亲本间产量主位点组遗传模型分析 | 第73页 |
·亲本产量主位点组基因型及基因效应 | 第73-74页 |
·杂交组合产量主位点组基因型及基因效应 | 第74页 |
·亲本及组合产量微位点组效应 | 第74-75页 |
·杂交组合主—微位点组遗传效应剖析 | 第75-77页 |
4 讨论 | 第77-79页 |
·双列杂交主—微位点组遗传分析的特点 | 第77-78页 |
·主位点组分析结果在杂种设计中的应用 | 第78-79页 |
第六章 大豆杂种产量相关的位点及等位变异分析 | 第79-91页 |
1 引言 | 第79-80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80-82页 |
·试验材料 | 第80页 |
·试验设计 | 第80页 |
·性状测定 | 第80页 |
·SSR标记全基因组扫描及等位变异统计分析 | 第80页 |
·遗传模型和统计方法 | 第80-8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82-89页 |
·双列杂交群体产量的变异分析 | 第82页 |
·杂种产量与标记基因位点的相关分析 | 第82页 |
·杂种产量相关位点的等位变异效应 | 第82-86页 |
·杂交组合的等位变异剖析 | 第86-88页 |
·高产高优势组合的等位变异组成 | 第88-89页 |
4 讨论 | 第89-91页 |
·基于回归的单标记遗传分析的特点 | 第89页 |
·与连锁定位产量QTL的比较 | 第89-90页 |
·与主—微位点组分析结果的比较 | 第90页 |
·优异位点及等位变异的利用 | 第90-91页 |
全文讨论 | 第91-97页 |
1 杂种优势和杂种产量的数量遗传学解析 | 第91页 |
2 对杂种优势的进一步认识 | 第91-94页 |
·基于微效多基因假说的认识 | 第91-92页 |
·基于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的认识 | 第92-93页 |
·基于分子标记复等位性的认识 | 第93-94页 |
3 优良杂交组合产量的遗传基础 | 第94-95页 |
4 三种数量遗传分析方法的比较 | 第95页 |
5 有待进行的后续分析 | 第95-97页 |
全文结论及创新点 | 第97-101页 |
1 全文结论 | 第97-98页 |
2 创新点 | 第98-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17页 |
发表与撰写的学术论文 | 第117-119页 |
致谢 | 第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