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棉论文

利用棉纤维发育相关基因研究不同棉种的起源与进化

摘要第1-10页
ABSTRACT第10-13页
本文所用主要缩略词第13-14页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第14-40页
 第一章 棉属的起源与进化第14-22页
  1 二倍体棉种的起源与进化第15-16页
   ·二倍体棉种的起源第15页
   ·染色体组基数第15页
   ·二倍体棉种染色体组的划分第15-16页
  2 异源四倍体棉种的起源第16-18页
   ·异源四倍体棉种的起源第16-17页
   ·异源四倍体棉的供体种第17-18页
  3. 棉属的分子系统进化研究第18-22页
   ·利用分子标记技术研究棉属的进化第18-19页
   ·利用基因组重复序列研究棉属的进化第19页
   ·利用核基因序列研究棉属的进化第19-22页
 第二章 棉纤维发育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第22-32页
  1 棉纤维细胞发育的过程第22-24页
   ·棉纤维起始发育第22-23页
   ·棉纤维伸长期第23页
   ·次生壁合成期第23-24页
   ·成熟期第24页
  2 棉纤维发育相关基因研究进展第24-32页
   ·棉纤维初始发育相关基因研究进展第28-29页
   ·棉纤维伸长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第29-30页
   ·棉纤维次生壁加厚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第30-32页
 第三章 单核苷酸多态性及其研究进展第32-38页
  1 SNPs的定义及特点第32-33页
  2 SNPs的发掘方法第33-34页
   ·PCR产物直接测序法第33页
   ·生物信息学方法第33-34页
  3 SNP的检测第34-35页
   ·非特异性SNP的检测第34页
   ·序列特异性SNP的检测第34-35页
  4 SNP的应用第35-38页
   ·高密度遗传图谱的构建第35-36页
   ·基因定位第36页
   ·品种鉴定与系统进化研究第36-38页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38-40页
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第40-106页
 第四章 棉属二倍体D染色体组种间亲缘关系分析及与四倍体种中D染色体亚组关系研究第40-58页
  1 材料和方法第41-45页
   ·材料及基因组DNA的提取第41页
   ·EST-SSR引物的选取第41-42页
   ·PCR扩增及检测第42页
   ·DNA片段的回收及测序第42-45页
   ·序列分析第45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5-55页
   ·扩增产物第45-47页
   ·SSR区域多态性第47页
   ·SSR侧翼序列的多态性第47-48页
   ·二倍体D染色体组棉种的系统进化分析第48页
   ·异源四倍体AD染色体组棉种的系统进化分析第48-49页
   ·二倍体D染色体组在异源四倍体AD染色体组棉种中的作用第49-55页
  3. 讨论第55-58页
   ·EST-SSR序列分析是区分不同棉种间遗传差异的有效方法第55页
   ·利用EST-SSR序列揭示棉属二倍体D染色体组和异源四倍体中D染色体亚组的关系第55-58页
 第五章 纤维发育相关基因在海陆栽培棉种间的分化研究第58-106页
  1 材料和方法第59-74页
   ·供试材料及其基因组DNA的提取第59-60页
   ·所选基因及引物设计第60页
   ·PCR扩增及产物回收、克隆、测序第60页
   ·基因结构及进化分析第60-66页
   ·SNAP标记开发第66-67页
   ·利用[(TM-1×Hai7124)×TM-1]BC_1群体的基因定位第67页
   ·RNA的提取及实时荧光定量PCR第67-74页
  2. 结果与分析第74-94页
   ·供试棉种中19个基因的克隆第74-75页
   ·供试棉种中19个基因的结构分析第75-77页
   ·供试棉种中19个基因的聚类分析第77-85页
   ·19对部分同源基因的染色体定位第85页
   ·供试棉种中19个基因的进化速率分析第85-92页
   ·海陆栽培种中19个基因的Q-PCR分析第92-93页
   ·海陆栽培种各亚组中19个基因的Q-PCR分析第93-94页
  3. 讨论第94-106页
   ·异源四倍体棉种的驯化第94-95页
   ·异源四倍体中棉纤维发育相关基因的进化模式第95页
   ·异源四倍体棉种中重复基因的进化命运第95-97页
   ·棉纤维发育相关基因在陆地棉和海岛棉之间表达差异第97-98页
   ·各亚组对TM-1和海7124种间转录差异的贡献第98-106页
全文结论第106-108页
参考文献第108-124页
附录第124-146页
致谢第146-148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第148页

论文共1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簇毛麦籽粒硬度基因和贮藏蛋白基因的染色体定位及易位系选育
下一篇:大豆的杂种优势和杂种产量的数量遗传学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