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学前教育、幼儿教育论文--幼教人员论文

教师对幼儿同伴冲突解决的介入研究--以保定市南市区J园为例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第1章 绪论第11-27页
   ·课题来源第11-12页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2-13页
     ·研究目的第12页
     ·研究意义第12-13页
   ·基本概念的界定第13-16页
     ·冲突第13-14页
     ·幼儿同伴冲突第14-15页
     ·介入第15-16页
   ·文献综述第16-24页
     ·国外文献研究第16-19页
     ·国内文献研究第19-24页
   ·研究假设和研究过程第24-27页
     ·研究假设第24-25页
     ·研究过程第25-26页
     ·研究中涉及的伦理问题第26-27页
第2章 教师对幼儿同伴冲突解决的介入现状第27-59页
   ·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的时机选择第27-34页
     ·介入时机与幼儿同伴冲突发展阶段的关系第27-28页
     ·介入时机与幼儿同伴冲突类型的关系第28-30页
     ·介入时机与幼儿同伴冲突背景的关系第30-34页
   ·教师对幼儿同伴冲突解决的介入态度倾向第34-38页
     ·教师的介入情感流露趋于中向和负向第34-37页
     ·不同教师的介入情感流露差异明显第37-38页
   ·教师对幼儿同伴冲突解决的介入主动性第38-42页
     ·教师的受动介入远远多于主动介入第38-39页
     ·不同教师介入的主动性存在差异第39-41页
     ·大班教师主动介入的次数多于小班和中班第41-42页
   ·教师对幼儿同伴冲突解决的介入方式类型第42-43页
     ·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方式类型的内涵第42页
     ·教师介入的方式类型偏向权威仲裁第42-43页
     ·各年龄班教师的介入方式类型存在差异第43页
   ·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的频率统计第43-50页
     ·教师间的介入频率差异明显第43-45页
     ·主班教师和配班教师间介入频率存在较大差异第45-46页
     ·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的频率具有稳定性第46-47页
     ·不同年龄班教师介入冲突的频率存在差异第47-48页
     ·幼儿人数、冲突同伴冲突数量和教师介入频率之间不存在连锁效应第48-50页
   ·教师对幼儿同伴冲突解决的介入效果第50-59页
     ·介入效果的内涵定义第50-51页
     ·教师对幼儿同伴冲突解决的介入效果分布第51-55页
     ·介入态度和介入效果的关系密切第55-56页
     ·介入方式类型和介入效果的关系紧密第56-59页
第3章 教师对幼儿同伴冲突解决的介入认识以及对自身介入行为的评价第59-63页
   ·教师对幼儿同伴冲突解决的介入认识第59-60页
     ·教师对介入目的的认识第59页
     ·教师对介入时机的认识第59-60页
     ·教师对介入角色的认识第60页
   ·教师对自身介入行为的评价第60-63页
     ·教师对自身介入频率适宜性的评价第60-61页
     ·教师对自身介入主动性的评价第61页
     ·教师对自身介入方式适宜性的评价第61页
     ·教师对自身介入态度倾向性的评价第61-62页
     ·教师对自身介入效果的评价第62-63页
第4章 影响教师对幼儿同伴冲突解决的介入因素分析第63-72页
   ·主观因素第63-65页
     ·教师的教育观和儿童观第63-64页
     ·教师的冲突观第64页
     ·教师的情绪状态第64-65页
     ·教师的教育机智和反思能力第65页
   ·客观因素第65-72页
     ·幼儿人数第65-66页
     ·幼儿园的课程设置第66页
     ·相同或相似冲突重复出现的次数第66-67页
     ·幼儿的个人特质和已形成的师幼关系第67-68页
     ·家长的理解与支持第68-69页
     ·班级管理的方式第69-70页
     ·教育行政部门的检查工作第70-71页
     ·同班教师工作的配合程度第71-72页
第5章 结论与建议第72-77页
   ·结论第72-74页
     ·教师主要在冲突萌芽阶段介入使教师的支架作用难以发挥第72页
     ·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的主动性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而增强第72页
     ·教师正向、中向和负向介入态度分别取得的正向介入效果依次递减第72-73页
     ·间接指导和公平公正的介入方式有利于获得正向介入效果第73-74页
     ·教师的介入指导思想和介入行为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第74页
   ·建议第74-77页
     ·创设良好的情感氛围第74页
     ·善于观察和倾听第74-76页
     ·紧密主班教师和配班教师工作的配合程度第76页
     ·增强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的主动意识第76页
     ·提高教师反思的主动性和反思的能力第76-77页
结语第77-78页
参考文献第78-81页
附录一第81-82页
附录二第82-83页
附录三第83-87页
附录四第87-89页
致谢第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河北贫困三县农村留守幼儿教育问题研究
下一篇:保定市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的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