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当代文学(1949年~)论文

建国初期文学界“检讨”研究

中文摘要第1-8页
英文摘要第8-12页
引言第12-19页
第一章 "检讨"产生的背景第19-70页
 第一节 前提:中国当代文学体制的生成第19-37页
  一、延安文学模式的资源借鉴第19-25页
  二、客体建构——文学组织化第25-31页
  三、主体建构——作家国有化第31-37页
 第二节 参照:延安文人的检讨先行第37-59页
  一、正面引导——中国共产党的自我批评第37-43页
  二、反面警示——王实味事件第43-49页
  三、延安文学界的检讨第49-59页
 第三节 引导:批判"大环境"的营造第59-70页
  一、批判左翼文学外部的"反动文艺"第59-64页
  二、左翼文学内部的团结教育第64-70页
第二章 建国初"检讨"的集体呈现第70-97页
 第一节 与"旧我"决裂重塑"新我"第70-79页
  一、建国初中国共产党对知识分子的判断第70-73页
  二、学习运动和阶级斗争的实践第73-76页
  三、思想检讨全面登场第76-79页
 第二节 文学界的思想置换进程第79-97页
  一、"文学新方向"的全国推广第79-82页
  二、旧思想的检讨和清算第82-90页
  三、检讨书投射文人心理第90-97页
第三章 文学创作界的"检讨"第97-128页
 第一节 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第97-111页
  一、识倾向于青频之末第97-101页
  二、与电影《武训传》有关的检讨第101-106页
  三、萧也牧的检讨第106-111页
 第二节 丁玲被"淘汰出局"第111-128页
  一、丁玲的自我意识的冲突第111-118页
  二、丁玲的检讨第118-124页
  三、陈企霞的"陈述"第124-128页
第四章 文学理论界的"检讨"第128-158页
 第一节 "红学"批判运动第128-139页
  一、两位青年批评俞平伯第128-132页
  二、俞平伯的检讨第132-136页
  三、冯雪峰受到冲击:《检讨我在<文艺报>所犯的错误》第136-139页
 第二节 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第139-158页
  一、阿垅的检讨第139-143页
  二、舒芜的检讨第143-147页
  三、胡风的"自我批判"第147-158页
结语第158-160页
参考文献第160-16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以武汉大学名义发表的论文第167-168页
后记第168页

论文共1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近三十年中国大陆背景女作家的跨文化写作
下一篇:东南亚华文诗歌的中国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