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问题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研究

中文摘要第1-11页
Abstract第11-16页
导论第16-24页
 一、选题意义第16-17页
 二、研究现状第17-21页
 三、基本思路及研究方法第21-22页
 四、创新之处第22-24页
第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及其重要性第24-43页
 一、民生第24-30页
  (一) 民生的历史变迁第24-26页
  (二) 民生的内涵第26-30页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第30-36页
  (一) 正确认识我国当前的民生问题第30-34页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含义第34-36页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重要性第36-43页
  (一)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环节第36-37页
  (二) 巩固党执政地位的重要基础第37-39页
  (三) 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第39-41页
  (四) 加强人权保障的必要条件第41-43页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思想基础第43-60页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民生思想第43-47页
  (一) 以人的生存和发展为根本出发点第43-45页
  (二) 以改善无产阶级的生产生活状况为现实诉求第45-46页
  (三) 以实现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最终目标第46-47页
 二、列宁的民生思想第47-51页
  (一) 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第47-48页
  (二) 重视解决土地问题第48-49页
  (三) 强调发展商业和自由贸易第49-50页
  (四) 注重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第50-51页
 三、孙中山的民生思想第51-55页
  (一) 平均地权第52-53页
  (二) 节制资本第53页
  (三) 振兴实业第53-54页
  (四) 发展教育第54-55页
 四、毛泽东的民生思想第55-60页
  (一) 人民当家作主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政治前提第56-57页
  (二)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制度保障第57-58页
  (三)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思想保障第58-60页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发展进程第60-104页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开创第60-71页
  (一) 强调改善人民生活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体现第60-62页
  (二) 为民生建设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第62-65页
  (三) 实现共同富裕是民生建设的目标追求第65-66页
  (四) “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是改善民生的切实步骤第66-67页
  (五) 开创阶段的主要民生建设措施及成效第67-71页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丰富与发展第71-82页
  (一) 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第72-74页
  (二) 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认识民生建设的重要性第74-76页
  (三) 发展和创新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第76页
  (四) “新三步走”发展战略是新世纪民生建设的基本步骤第76-78页
  (五) 丰富和发展阶段的主要民生建设措施及成效第78-82页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全面推进第82-104页
  (一) 把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内容第83-84页
  (二) 民生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根本指针第84-86页
  (三) 提出了“五有”民生建设目标第86-88页
  (四) “为民”思想是改善民生的执政新理念第88-90页
  (五) 十六大以来的主要民生建设措施及成效第90-104页
第四章 当前我国存在的主要民生问题与原因第104-130页
 一、当前我国存在的主要民生问题第104-115页
  (一) 在教育保障方面——上学难问题第104-106页
  (二) 在就业保障方面——就业难问题第106-109页
  (三) 在医疗卫生保障方面——看病难问题第109-111页
  (四) 在养老保障方面——养老难问题第111-113页
  (五) 在住房保障方面——住房难问题第113-115页
 二、当前我国主要民生问题的原因第115-130页
  (一) 人口数量过多且总体素质不高第115-116页
  (二) 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比较落后第116-117页
  (三) 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第117-120页
  (四) 收入分配制度不完善第120-122页
  (五) 民主法治不健全第122-125页
  (六) 发展观存在偏差第125-127页
  (七) 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第127-130页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推进方略第130-170页
 一、立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第130-136页
  (一)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第130-132页
  (二) 坚持科学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第132-134页
  (三) 坚持和谐共享,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第134-136页
 二、借鉴外国有益经验第136-148页
  (一) 借鉴外国保障教育经费、促进教育公平的经验第136-138页
  (二) 借鉴外国加强就业服务的经验第138-140页
  (三) 借鉴外国强化医疗卫生保障的经验第140-142页
  (四) 借鉴外国全民基本养老保障的经验第142-145页
  (五) 借鉴外国住房保障制度化、法治化的经验第145-148页
 三、促进全社会共同参与第148-158页
  (一) 充分发挥政府在民生建设中的主导作用第148-150页
  (二) 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民生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第150-152页
  (三) 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在民生建设中的辅助作用第152-158页
 四、加强民生的法治保障第158-170页
  (一) 民生的法治保障释义第158-160页
  (二) 民生法治保障的必要性第160-162页
  (三) 加强对民生的立法保障第162-164页
  (四) 加强对民生的执法保障第164-166页
  (五) 加强对民生的司法保障第166-170页
参考文献第170-178页
致谢第178-180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第180-181页

论文共1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文化视域下的道德教育研究
下一篇:论中国和平发展的对外战略